金葡菌败血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台风过后,才是水产养殖最危险的时候如何
TUhjnbcbe - 2021/11/16 16:50:00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愈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每年6、7、8这三个月,炎炎夏日对每位从事水产养殖的朋友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养殖池塘的温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水产养殖动物生长迅速,摄食旺盛,水体中残饵、排泄物等有机质增多,长时间的高温,加快这些有机物的发酵分解,使养殖环境极易恶化,水体中细菌、真菌、病*、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殖,使养殖动物的各种病害急剧增多。同时,这一时期,频繁的暴雨等极端天气和大范围长时间持续降雨造成养殖池塘温度、环境等变化剧烈和水质下降,容易使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甚至死亡。此外,这一时期,接踵而至的台风,对南方沿海地区的养殖设施和养殖环境造成重大危害,应对措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那么在夏季我们该如何做好水产养殖管理呢?

主讲嘉宾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王立新老师

乡村讲堂

王老师,首先请您来介绍一下夏季水产养殖池塘的管理。

(一)确保有良好的水源
  夏季池塘养殖应确保水源稳定、充足、清洁、卫生,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无任何污染,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同时要求养殖池进、排水方便,且能单进单排。养殖池每次进水前都要认真观测水源的水质情况,并进行检测,或者在取水口用养殖的水产品挂网袋观察进行生物监测,在确认安全后才能进水,进水后要使用无公害药物消*处理。

王老师,夏季水温高,水质变化快。随着养殖水产品生长和饲料投喂量增加,水产品排泄物增多,极易污染水质,那该如何调节水质呢?

常用调节方法有:

一是适量加注新水。6~9月水温高,是水产品摄食旺季,应每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量为10~30厘米,根据需要适当排出部分原池水,最好是池塘的底层水。

二是全程使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依据池塘水质、底质、生物环境等,对症使用水质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和生物环境改良剂,有效调节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组成,增氧净化水质和调节PH值,生物制剂以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复合菌为主。

三是使用增氧机械调节水质。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增氧机械,养殖早期在晴天的中午或后半夜开机增氧,养殖中后期或天气不好时要全天开机增氧。

四是用生石灰定期调节水质。一般情况下,每半个月按每亩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一次。在鱼类发生浮头时,亦可选用增氧剂等药物予以增氧。

刚才王老师介绍了夏季水质调节的方法,那么夏季池塘中产生过多的氨氮,也是危害水产养殖非常重要的因素。防止氨氮中*,是这一时期水产养殖要非常重视的问题。王老师,那该如何防治氨氮中*呢?

(1)稀释水体。向池塘中加注新水,最好同时抽出近底层20—30cm池水,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池塘中的氨氮浓度,既能避免加深中*,又能缓解中*症状。

(2)阻止侵害。向水中泼洒食盐,能阻止氨氮继续侵害鱼体血液。水深1米的池塘,用食盐15—20kg,溶水后全池泼洒。

(3)吸附氨氮。向池塘中泼洒沸石粉或活性碳,可吸附掉一部分氨氮,降低氨氮对鱼类的危害,一般水深1米的池塘,沸石粉用量为15—20kg,活性炭用量为2—3kg
  

王老师,节目的开始时我们说到,夏季是鱼类快速生长的季节,饲料投喂量较大,对水质影响很大,那么为了稳定水质,该怎样科学投喂饲料呢?

为了稳定水质,要把握科学的投喂原则,以免因投喂饲料不当,造成浪费,并败坏水质。饲料要选择粒径与养殖个体大小相匹配的颗粒饲料,坚持“五定”投饵,即定人、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料。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日投喂2-3次,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反之,则酌情少投或不投,发生病害时要停食1-3天。

另外,还需要注意夏季养殖池塘的鱼生长迅速,个体不断增大,造成池塘的负荷增加、养殖密度变小,这就需要密切、实时地观察鱼类,依据鱼个体的生长情况调节养殖密度,以此降低养殖风险。可以根据池塘的配套设施和池塘条件,将养殖密度控制在~kg/亩的范围内。

另外,这一时期,最好不要采用全池拉网的捕获方式,确保池塘底层的平稳性,避免病原菌的传播和鱼体的受伤。

王老师,下面请您接着来介绍一下夏季水产养殖常见多发或者是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

1.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7℃~28℃,苗种携带病原流通是该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换水、用药不当或水质、天气突变,可诱发该病暴发。

2.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

3.链球菌病:病原为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主要危害罗非鱼,在水温长期过高、水体缺氧等情况下发生,水温25℃~37℃时流行,高于30℃易暴发,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

4.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II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水温10~33℃即可发病,其中以22~28℃发病最为严重。该病主要是通过水平途径进行传播。

5.刺激隐核虫病:俗称“白点病”或“海水小瓜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主要危害大*鱼、卵形鲳鯵、石斑鱼等海水养殖鱼类,刺激隐核虫适宜的繁殖水温为10℃~30℃,最适繁殖水温为22℃~26℃左右,以胞囊及幼虫传播,传染速度快、具有高致病性和高暴发性,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最易暴发。

6.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全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适宜水温22℃~29℃,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跑马病”。

7.粘孢子虫病:由黏孢子虫类寄生在鱼类体表、鳃及各种组织器官上引起的鱼类寄生虫病。主要危害淡水、海水幼鱼。病鱼体表出现凹凸不平或在寄生部位产生胞囊。影响鱼类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是近几年发病率较高的鱼病,孢子虫的发病时间从5~10月都会发生,但暴发时间一般在7~9月最历害,该病的流行水温是18-30℃。

8.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等,水温在20℃~30℃时该病流行,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另外,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9.病*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病*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危害石斑鱼等海水鱼类仔稚鱼,水温在25℃~32℃时易发病,病原既可通过水体水平传播,也可通过亲本垂直传播给子代。对于该病全国各石斑鱼等海水鱼养殖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10.鳖溃烂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水温20℃以上易发病并流行,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常引起稚鳖、幼鳖大批死亡。成鳖、亲鳖患病后,往往病程较长。当环境改善、经治疗后,溃烂处可形成结痂并痊愈。

王老师,您刚才介绍了夏季水产养殖常见多发或者是危害比较严重的十种病害,那么对于这么多高发的水产养殖病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防控呢?

1、适当加高池塘水位。在池塘水温高于35℃时,不利于多数鱼类的生长。另外,养殖水体由于上下层的温差,会出现水温分层现象,下层水一般温度较低、含氧量较低。高温季节适当加高池塘水位,一方面可获得适宜的水温,另一方面可保持水质相对稳定。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池塘水位保持1.5~2.0m较为适宜。

2、确保池塘供氧。高温季节养殖动物摄食量大、生长快,产生的排泄物等也相应增加,特别是集约化等高密度养殖,如管理不善,极有可能出现养殖池塘鱼类的大面积浮头,甚至泛池。为保持适宜的水体溶氧量,应科学合理地使用增氧机。使用涌浪式增氧机,可以同时解决水的分层现象。在天气异常时,要加强巡塘并及时开启增氧机。

3、科学合理投喂。高温季节养殖动物的摄食量增加,要按照“定时、定量、定质、定位”的原则进行投喂。同时,要根据天气、水质、养殖对象的活动情况、载鱼量、吃食时间和残饵量等进行调节,以投喂低蛋白全价膨化饲料为主,少投或不投硬颗粒饲料,减少饲料浪费、减轻水体污染。天气一旦异常,或鱼类吃食不正常、水质变化、有浮头征兆等现象,要减少或停止投喂,待查明情况后再投喂。

4、加强水质调控。将池塘水透明度控制在20~30cm左右,并根据养殖品种及放养量勤换新水,水源充足的养殖场每7~10天加注新水1次;水源不足的可定期或间歇性加注新水;干旱缺水的地方可利用连片的池塘交叉互灌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同时定期进行池塘改底和改水,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

5、定期消*。通常每15~20天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药物消*1次,防止病害的发生。同时,定期使用抗应激剂、体质增强剂等拌饵投喂。

6、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风过后,才是水产养殖最危险的时候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