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谈到临床上发热患者,夹湿的比较多见,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两个临床案例——成人水痘高热和变应性亚败血症高热。
成人水痘高热案
一、水痘高热夹湿浊,兼顾不周退烧慢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也是一个里面夹有湿浊的一个状态。医院骨科的一个医生出现成人水痘,发病很严重。起水疱四天,而且伴有高热,最高达40.2℃,当时在急诊科处理了四天,退不了烧,皮疹发的非常厉害,医院住院。
刚好当天下午星期六,我值夜班,病人出现高热,恶寒,胸闷,咳嗽,痰白,咽痛,不欲食,呕吐,我当时也是因为忽略了患者湿浊的一面,导致他见效相对慢了一点点,到最后还是见效了。所以这个湿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很容易被忽略。呕吐,腹泻,口干,口稍苦,疲倦,全身大量的皮疹,舌淡红,苔*厚,根部稍腻,脉弦稍滑。舌淡*厚,根部稍腻,当时就是没有重视这一点。我还是考虑一个三阳合病,用了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石膏,射干,桔梗,不是说一点都没注意到,还是注意到有点夹湿,所以给他加了苍术和茯苓,但是兼顾的不是特别到位。当天晚上,热就非常缓慢退到39.6℃。
但是,患者症状非常严重,胸脘胀痛,呕吐,这个时候就觉得中焦的湿浊还是比较盛,但我又想用经方,所以我就改成了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这个合方,如果是比较轻的湿浊,我们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们说半夏厚朴汤治疗气郁痰阻,痰和湿是一个,厚朴,半夏既化痰又化湿浊,吃了以后胃部就觉得舒服一些,呕吐减少,第二天早上的时候,热退到了38.9℃,但是到了上午又开始往上升。
这个时候,他的淡*厚腻苔就非常明显,不像昨晚比较轻,舌偏胖大,胸闷气短稍促,咽痒甚而咳,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还是湿浊未化,三焦湿浊未宣化,要宣散气机,芳香化浊,所以半夏厚朴汤就力有不逮,我给他用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苏叶、防风、茯苓,吃了这个方以后,病人的自我感觉就明显好了好多,虽然这个烧退得缓慢了一点,到了晚上的时候就退到38.3℃,精神好转,不再呕吐,痒咳减少,胃脘觉得比较舒服,胸闷气促气短都觉得好转,所以这个方是比较恰当的。
后来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开这个方,有可能会更好一点。这说明什么问题?你哪怕辨清了大的方向,如果在细微的地方有些偏差的话,见效的快慢还是有差别的。
二、病轻病重用量殊,发热药量需加大
其实我们现在看很多名老中医的医案,有一些名医开方的时候,药量很小,开几克几克的,好多发烧的话,两三天,三四天才退烧。现在我看这个医案的话,这个老中医,如果当时量再大一点的话,见效更快。
因为我自己临床体会,相当多的外感病都是在24小时内退烧的,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一天之内的退烧非常多。但是你看看很多名老中医,两天三天退烧的,最开始我们学医的时候,觉得这些老中医很厉害,现在看觉得还是慢了一点,就是他们在剂量上面没有加重。
所以,如果我们用小柴胡汤来退烧的话,成人的剂量一天可以达到四十多克一天,严重的话可以达到六七十克一天,这样见效才快,而六七十克才相当于张仲景原方的一半。张仲景小柴胡汤柴胡8两,8两是克,因为现在的考证已经证实,汉代的1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那么就约等于15克多一点。所以我们如果是没有用到足够的量,特别是急重病人,如果你辨准的话是有效果,但是会来得慢一点。所以剂量比例跟疾病的轻重程度相关,病重可以大量,病轻当然我们可以小量,平时简单的病当然可以小剂量。
柴胡
有的人在问剂量的问题,我的原则就是,很多医生就过分地固执,经方一定要用原方剂量,一个很简单的病,长痘痘,或者一些皮肤的瘙痒,或者其他的内科病,胃病或者肠胃病,一个普通的小感冒,你也用原方剂量,你这是浪费药材,但是重病的话,你要加量,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不要什么都是轻量,什么都是重量,这个不好。有些医生就是太过固执了。
三、湿去热孤热易清,水痘高热终治愈
那么这个情况,到第二天早上,他有个一过性的到了39℃,我看他有点化热的趋势,舌面有点红,苔*腻减,但较前有点偏干,偏*,所以,第二天上午,就是星期一的上午,我看怎么还烧,我就改成了甘露消*丹了,但是这个方没吃,他自行就退烧了,没有做任何处理。
所以湿浊,或者湿热,湿浊化去了以后,很容易到阳明热,阳明热好治,他是那种干热,阳明燥金,干热好治,一阵清凉的雨就把他退去了,湿热很难治,湿浊氤氲,蒙在里面,很难治。你把湿热治成干热,有时他不用药,自己就能退下去。所以对这种湿浊困阻的热,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变应性亚败血症高热案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单位护士的小孩,才四岁,得了变应性亚败血症。发高烧,烧了三天,都是四十度以上,在我们院急诊治了三天,退不了烧,检查有肝脾肿大,还有其他项目,确诊是变应性亚败血症。
后来她妈妈过来找我,我说:“你赶紧把他带过来,中药这个退烧效果很好。”然后她就把小孩带过来,我看了一下,也是第一次忽视了他湿浊的情况,还是开了小柴胡汤合葛根汤。因为小孩子怕冷,穿了厚衣服,身上一点汗都没有,符合小柴胡汤合葛根汤的证据。
吃了以后,没有效果,没有效果两个原因,一个是来看我的时候马上给孩子吃了西药退烧药。那个时候烧还没有退,但是西药已经吃进去了,我就说:“你怎么那么急,把他带过来,不要吃西药。”最后,西药把烧退下去以后,第二天又还是烧。第二天又过来,好不容易把小孩子的舌头撬开了。因为小孩子很难看舌苔,有时候还是要注意看。撬开以后用手电筒一照,很厚腻的苔,非常厚腻的苔,我说不对,马上给他改成了小柴胡汤合三仁汤。
开完以后,下午第二天我就去重庆开会,然后开完会当天晚上,我就给他妈妈发短信说:“小孩子退烧没有?”她说:“退了,退成了低温了。”退到是35.8℃还是多少?我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很可能是急诊科用寒凉药用多了,这个方一吃下去以后,小柴胡汤合三仁汤,没有明显的发汗药,但是对证以后,烧一下子就退下来了,退到低于正常的温度。是多低我忘记了,反正就是低于正常的温度,很低的一个温度,后来我又调整了一下方,三天全部好掉了。
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来,你如果没注意这个湿浊,表面上看上去他似乎符合这个外有风寒表实,内有少阳热的情况,你觉得开这个方好像开得很好,但是没有效果,所以这个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临床上发热患者,夹湿的比较多见,还有个别的是夹饮,这个在临床上虽不多见,但是同样需要注意,敬请期待下回分享!
整理:田凤杰赖月红曾楚欣
向乔刘明珠马进疆
校对:刘美方*楠
(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
本文根据欧阳卫权老师年4月香港讲课整理,感谢欧阳卫权经方工作室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
往期精彩回顾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1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2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5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6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7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8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39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0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1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2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3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4
《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45
欧阳卫权年12月出诊安排骏景分院
12月1日(周六)下午
12月6日(周四)下午
12月13日(周四)下午
12月27日(周四)下午
12月29日(周六)下午
东山分院
12月4日(周二)下午
12月11日(周二)下午
12月18日(周二)下午
12月25日(周二)下午
致电--预约
(电话预约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1:00)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