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
大家的冰箱是不是
就不够用了呢
有一种病不得不防
那就是食源性疾病
通俗的讲
就是“吃出来的病”
主要在夏秋季高发
发生场所主要在家庭
夏季大家要多加注意
以免病从口入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或中*性质的疾病。
按照致病因素,包括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寄生虫等)、有*动植物的(扁豆、发芽土豆、霉变甘蔗、河豚鱼)等。其污染的食品可导致从腹泻到肿瘤等多种疾病,而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了受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引起的。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大多数由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但有些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后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致病的幕后黑手有哪些?1、沙门氏菌吃了冰箱里生熟混放的肉,喝了未经高温消*的牛奶,不幸拉肚子,很可能是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种菌污染肉类、蛋类、奶类、蔬菜,还有花生酱等。小孩(5岁以下的儿童)、老年人、孕妇是易感人群。
感染症状:潜伏期12~48小时。多见胃肠炎,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多数患者的胃肠炎症状会在2~3天后消失,少数患者如小孩、孕妇、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甚至致死。
2、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偏爱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生食海鲜、烹饪时未烧熟煮透、熟食制品因保存或操作不当时易“中招”。
感染症状:潜伏期1小时~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
重症患者会因脱水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3、河豚*素外表萌萌哒的河豚“腹黑”至极,含有剧*的河豚*素,只需0.5mg即可致人死亡,而且这种*素有金刚不坏之身,一般的加热、烧煮、晒干等方法都不能消灭它。
感染症状:鱼狠话不多,潜伏期一般只有10~45分钟,最长不过3小时。口唇、手指、舌尖麻木,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后发展成四肢无力,口唇、舌尖及肢端麻痹,甚至全身麻痹或呈瘫痪状,而后呼吸困难,最后呼吸衰竭而亡。
4、单增李斯特菌它主要感染孕妇、新生儿、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感染症状:感染后会出现败血症、脑膜炎。孕妇感染可以导致流产、死胎等严重后果。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要想避免感染以上提到的可怕的“幕后黑手”,预防食源性疾病,建议大家遵循五大要点,远离“病从口入”。
1保持清洁
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注意洗手。
2生熟食分开
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烧熟煮透
4处理好剩饭剩菜
5不吃过期变质食品
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在规定时间内食用。打开时应注意有无腐败,变质。发现食品感官异常,请立即停止食用。
生活日常中常见的发霉的花生,发芽的土豆等变质食品,里面含有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有害因素,不能食用。
版权声明
来源网络
所有文字、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