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葡菌败血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新冠病毒一周进展报告丨尽管中国防疫取得空
TUhjnbcbe - 2021/7/8 12:41:00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新冠病*一周进展报告

尽管中国防疫取得空前成功,

却没能阻止疫情在全球暴发

新冠病*机制研究进展

1.全面解析新冠肺炎患者

康复期血液免疫学特征

3月27日,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王红阳院士、医院陈薇院士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肖传乐研究员共同通讯在medRxiv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应用单细胞技术全面表征了从COVID-19中恢复的10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转录变化。与健康对照相比,COVID-19诱导了人类免疫细胞的独特特征,特别是在早期恢复阶段(ERS)。在ERS患者中,T细胞显著减少,而单核细胞增加。该研究还确定了几种新型B细胞受体(BCR)的变化(例如IGHV1-8和IGHV3-7),并确认了以前用于病*疫苗开发的同种型(IGKV3-11和IGHV3-21)。最强的配对频率IGHV3-23+IGHJ4表示与SARS-CoV-2特异性相关的单克隆状态。此外,综合分析表明,IL-1B和M-CSF可能是炎性风暴的新型候选靶基因,而TNFSF13,IL-18和IL-4可能对COVID-19患者的康复有益。总而言之,该研究提供了恢复初期炎症免疫特征的第一个证据,表明COVID-19患者出院后仍然很脆弱。该研究对新型BCR信号转导的鉴定可能会导致开发用于治疗COVID-19的疫苗和抗体。

2.首次发现新冠病*

进入细胞的关键分子区域

3月25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景华及齐建勋共同通讯在Cell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利用免疫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确定S1CTD(SARS-CoV-2-CTD)为SARS-CoV-2中与hACE2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随后解决了与hACE2结合的SARS-CoV-2-CTD的2.5?晶体结构,该结构揭示了总体上与SARS-CoVRBD(SARS-RBD)相似的受体结合模式。但是,与SARS-RBD相比,SARS-CoV-2-CTD与hACE2形成更多的原子相互作用,这与更高的受体结合亲和力数据相关。

新冠病*的传播及临床特征分析

1.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

取得了空前成功

3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牛津大学等多机构合作在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发现在早期,人类流动性数据很好地解释了中国COVID-19病例的空间分布。实施控制措施后,尽管报告病例的人口统计变化仍然表明武汉以外地方的传播链,但大多数地区这种相关性下降,增长率变为负数。这项研究表明,中国实施的严格控制措施大大减轻了COVID-19的传播。在疫情暴发的早期阶段,将旅行限制在主要来源的某个区域时,它特别有用。但是,一旦暴发更加广泛,出行限制可能会失效。尽管在这项工作中无法确切确定每种干预措施的影响,但在中国实施的干预措施的组合显然在减轻COVID-19的传播和减少本地传播方面取得了成功。

2.全球大流行加速,意大利

首次发表大规模病例研究

3月23日,意医院AndreaSaglietto等在《柳叶刀》发表题为:“COVID-19inEurope:theItalianlesson”的通讯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肆虐全球,并席卷欧洲,到3月20日,意大利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给意大利医疗系统,特别是重症监护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根据3月8日数据趋势预测模型到3月15日确诊数字将超过例。而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与工程系统中心真实数据为例,这说明意大利*府在3月11日之前采取的防疫措施,3~4天内开始发挥作用。文章指出其他欧洲国家也将面临同样困境,所有其他欧洲国家将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出现类似的情况。文章敦促所有国家吸取意大利教训,立即采取非常严格的、限制病*扩散的防疫措施,并确保动员适当的卫生保障系统,以应对疫情并降低死亡率。

3.新冠病*可能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

3月26日,武汉大学杨菁及陆**医大学LiuChen共同通讯在JAMA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名年患有冠状病*病的母亲(COVID-19)出生的SARS-CoV-2IgM抗体升高的新生儿。该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2小时抗体水平升高,细胞因子测试结果异常。IgM抗体水平升高表明该新生儿在子宫感染了病*,IgM抗体不会通过胎盘转移给胎儿。从母亲诊断出COVID-19到分娩,婴儿可能已经暴露了23天。新生儿炎症和肝损伤的实验室结果间接支持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同样,在3月26日,武汉大学张蔚及LongXinhua共同通讯在JAMA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6名确诊COVID-19的母亲中,任何新生儿的血清或咽拭子中均未检测到SARS-CoV-2。但是,在新生儿血液样品中检测到病*特异性抗体。在2例婴儿中检测到IgM(通常不会从母亲转移到胎儿,因为其较大的大分子结构),这表明可能存在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

4.武汉早期新冠肺炎7天翻一倍

3月25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子健,湖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波及香港大学GabrielM.Leung共同通讯在NEJM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最开始发现的名武汉确诊COVID-19的患者,中位年龄为59岁,男性为56%。到年1月1日之前发病的大多数病例(55%)与华南海产品批发市场有关,而随后的病例为8.6%,平均潜伏期为5.2天。在早期阶段,该流行病每7.4天增加一倍,基本生殖数R0估计为2.2。

5.新冠肺炎死者的临床特征解析

3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宁琴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发表研究论文,发现死者的中位年龄(68岁)显著大于康复者(51岁),死者中男性占主导地位。死者中的慢性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合并症比康复者更为频繁。死者的呼吸困难,胸闷和意识障碍比康复的患者更常见。死者从疾病发作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16天。死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心肌肌钙蛋白I、N端脑钠肽和D-二聚体的浓度显著高于康复患者。死者中观察到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型呼吸衰竭、败血症、急性心脏损伤、心力衰竭、碱中*、高钾血症、急性肾损伤和低氧性脑病。患有心血管合并症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脏并发症。无论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如何,死者的急性心脏损伤和心力衰竭更为常见。总而言之,严重的SARS-Cov-2感染可引起肺部和全身炎症,导致高危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

6.新冠病*或可损害男性性腺

3月24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medRxiv发表研究论文,比较了81位感染新冠病*的育龄男性和位年龄相当的健康男性之间的性相关激素。结果发现血清*体生成素(LH)显著增加,但睾酮(T)与血清*体生成素(LH)的比值,以及男性促卵泡生成素(FSH)与血清*体生成素(LH)的比值,均显著降低。这提示了潜在的性腺功能减退。

新冠病*防治新进展

1.输注康复期患者血浆,或可

改善COVID-19重症患者临床症状

3月27日,医院刘映霞、张*及南方科技大学刘磊共同通讯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描述对危重患者COVID-19进行恢复期血浆输注的初步临床经验。研究发现,所有5例患者在治疗时均接受了机械通气,并且均接受了抗病*药和甲基泼尼松龙的治疗。血浆输注后,在5例患者中有4例的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SOFA评分降低,而Pao2/Fio2则在12天内升高。输血后12天内病*载量也下降并变为阴性,输注后SARS-CoV-2特异性ELISA和中和抗体滴度增加。输血后第12天,有4例患者的ARDS消失,在治疗2周内3例患者退出了机械通气。在5名患者中,有3名已出院,还有2名在输血后第37天病情稳定。总之,在这个5例重症COVID-19患者的非对照初步病例系列中,给予包含中和抗体的康复期血浆可改善其临床状况。有限的样本量和研究设计无法就该疗法的潜在疗效做出明确的陈述,并且这些观察结果需要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2.美普珠单抗可有效及安全

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3月24日,空**医大学陈志南、朱平、边惠洁及连建奇共同通讯在medRxiv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人源化抗CD抗体meplazumab(美普珠单抗)治疗COVID-19肺炎患者安全有效。该研究结果支持对meplazumab(美普珠单抗)作为治疗COVID-19肺炎的药物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

3.四国使用抗结核疫苗预防

新冠病*感染(高风险人群)

四个国家(荷兰、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的研究人员将很快开始对新的冠状病*采取非传统方法的临床试验。他们将测试一种具有百年历史的抗结核病(TB)疫苗(卡介苗)是否可以广泛地改善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SARS-COV-2病*,并可能完全防止其感染。这项研究将在具有高风险的人群中接种,其中包括医师和护士以及在老年人中进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免疫学家埃莉诺·菲什(EleanorFish)说,这种疫苗可能无法完全消除新型冠状病*的感染,但可能会减弱其对个体的影响。团队可能会在几个月内得到答案。

4.世界卫生组织推出4种药物组合试验

3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一项名为SOLIDARITY的大型全球性试验,以寻找是否可以用已知的药物治疗COVID-19。这项研究可能包含数十个国家的数千名患者,其设计目的是尽可能地简单,医院都能参加。世卫组织正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冠病毒一周进展报告丨尽管中国防疫取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