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清明时节,祭奠先祖,习俗代代相传,即便疫情无法归家,我们也在校园内,缅怀医界的前辈们。校园内,随处可见我们杰出前辈的雕像,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白求恩
(下滑查看)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亨利·诺曼·白求恩
微风细雨话清明,朦朦雾气里,洁白的白求恩雕像巍然伫立在教学八楼前,眼神坚毅,身躯挺拔。今日恰逢清明,我们来此,再度缅怀白求恩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颇具传奇的一生。
亨利·诺曼·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年生于加拿大,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志愿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年,白求恩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派遣,率领医疗队来到延安,被毛泽东批准为晋察冀*区卫生顾问。他一生五度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奔走在东西方两大战场。在西班牙,在中国,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数次负伤,但从不惧怕死亡。在延安时,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救治伤员,白求恩硬把手术台安放在距离前线仅五里地的小庙里,即便敌人的炮弹把小庙上的瓦片震得格格地响,他也不撤离,在69个小时的时间里为名伤员做了手术。除了手术治疗之外,白求恩还亲自拟订手稿、编写教材,给医务人员上课;医院,从而推进整个革命根据地的医务工作……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白求恩放弃了加拿大优渥的生活,远赴重洋来到战乱的中国,于枪林弹雨中抢回了无数战士的生命。美国记者威廉姆写到:“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远征,都是由*事家、*治家、冒险家完成的。只有一次最崇高、最人道的远征,是由一名医生率领完成的,他就是白求恩。”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抢救伤员时,因手指感染引发败血症而不幸离世,为其热爱的革命事业燃尽自己的生命。
白求恩的一生,是医者,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一个真正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在白求恩同志逝世的八十多年后,这座不朽的道德丰碑仍在激励着我们对所有患者“满腔热忱”,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用行动践行使命和担当,做新时代的白求恩传人。
点击音频,了解白求恩的故事
孙鸿泉
(下滑查看)
我国耳鼻喉科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孙鸿泉
清明朝雨,行人未散的余音沾濡了湿润的潮气,氤氲在齐鲁校园内。清风摇曳,花瓣纷飞,飘落在孙鸿泉先生的雕像上,回荡着轻柔的声音,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孙鸿泉先生是我国耳鼻喉科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加拿大多伦多医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他致广大而尽精微,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精益求精、力争创新。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战地救护工作,并以雇员名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同时在北碚江苏医学院兼任耳鼻喉科学教授,藉以不间断教学促进业务上的进步。
40年代,孙鸿泉教授在国内首创“内耳开窗术”和“全喉切除术”并术后食道发音;50年代,他又在国内开展了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多种疑难复杂手术,开国内之先河。著有《耳鼻喉科手术学》《内耳开窗术治疗耳硬化》《改良内耳开窗术》《听神经癌的外科治疗》等医学著作,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先生之德,朗月清风。他常说:“医生的手术刀可以救人,但在庸医手里会变成杀人屠刀、草菅人命。”每次手术他都严密地考虑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和对策,制定出最妥善的手术方案,承担起对每一位患者的责任与担当。
先生之恩,长念不忘。他倾囊相授,举办卫生部耳鼻喉科进修班,开设耳鼻咽喉大学本科专业班,培养了包括杨仁中在内的一批优秀的耳鼻喉科专业人才。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年,他和助手们冒着夏日酷暑反复试验,终于在狗身上取得国内首例喉移植成功,攀登上科学高峰。事后他对同事们道出了“创新”的决窍:“不干出不了东西,扎扎实实地干,就会干出新东西!”
神经外科专家李新钢曾说:“让孙鸿泉教授的铜像矗立在校园中,是一所大学坚守人文理想、传承历史文化的体现,是医学人文精神代际传承的见证。”
一朝春醒时,风清日月明。斯人已逝,但慎终追远的情怀,将会烙印在每一个齐鲁医学学子的心中,成为生命的根系。过去不再,未来可期!
点击音频,了解孙鸿泉的故事
徐荣祥
(下滑查看)
终其一生,努力钻研:徐荣祥
梨花风起正清明,缓缓踱步,我们来到了二号楼徐荣祥先生的雕像前,身处这里,我满怀敬意,又思绪翻飞。在这位慈祥的老先生面前,默默念着:又一清明,又一花开时节,吾忆良师。
徐荣祥先生,山东沾化人,美宝集团创始人,发明了烧伤湿润暴露疗法,致力于再生生命科学和烧伤创疡再生医学研究与实践,是第一位出现在哈佛医学院名人墙上的中国医生。他把毕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一生践行着对医疗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科学的倾力探索。所谓“生命不休,耕耘不止”说的就是这样的科学艺术家吧。年6月,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教学二楼正式冠名为“荣祥楼”。
探其学术生涯,终离不开“专研”二字。求学期间,“尽心求问,尽力实践”在徐先生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病人满目狰狞的样貌展现在医生面前时,当前人的治疗方法止步不前时,作为一个临床实习者的他,选择了创新、坚持和专研,探求他人所不见,执着他人所不寻,最终,他在烧伤治疗以及干细胞与再生方面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
作为大夫,始终虔诚。徐荣祥先生的儿子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到:“说起父亲,从小都教我称之为徐大夫。”大夫二字,一二两横穿插“人”这一字,支起人生的信仰。医学的这一路,他站过山顶,走过浮沉;涉过艰险,踏过青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江评价到:“徐荣祥教授的一生践行了对医疗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生命科学的倾力探索,他作为一名医者的仁爱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尤其是青年医学学子学习和借鉴。”
面对仁人医者的离去,人们不免感到叹惋。但我们始终相信,医者是带着微笑去往另一个世界的,在云云眼中看不着的地方继续着他们热忱的事业……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我们在清明这个时节,来怀念,来追思,来感悟齐鲁先贤们的壮志豪情,来传承,来续写我们齐鲁医学将来的故事——孜孜以求,杏林花开。
点击音频,了解徐荣祥的故事
文案/山东大学学生齐鲁医学史宣讲团配音/李尚业、李锦良、姜宇摄影/彭奇
导语/级齐鲁班李琦曌
编辑/滕野
责任编辑/王浩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