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葡菌败血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地方病防治宣传核心信息
TUhjnbcbe - 2021/5/30 15:20:00
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

碘缺乏病

作为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骨骼、大脑等多个器官的生长发育,增强新陈代谢等多种重要作用。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8-10岁儿童,充足的甲状腺激素是保证儿童合成足量蛋白质,促进骨骼、牙齿快速生长及神经系统发育和成熟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儿童对碘缺乏更加敏感。

??儿童如果缺乏碘,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低下、智力缺陷、体格发育落后等多种疾病,部分疾病甚至可能伴随终生,无法治愈。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8-10岁儿童每日碘的推荐摄入量为90ug、成人ug、孕妇ug、母乳ug。但蔬菜、肉蛋、鱼虾或谷物提供的碘仅占14.6-27.9%,也就是说居民不能通过外环境和一般食物摄入足量的碘。因此通过食盐加碘来降低居民碘缺乏的风险。

怎么样科学补碘?

重点补碘人群

重点补碘人群是孕龄期妇女、孕妇、产妇、0至2岁的婴幼儿、学龄儿童。因此,碘营养不足的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还可适当吃些海带、紫菜、虾皮等含碘量高的食物。

不宜补碘人群

?非缺碘地区居民,如沿海等地属于高碘地区,已取消强制补碘;日摄入海鱼达g的渔民,也不需要补碘。

?甲亢患者不需吃碘盐,补碘会加剧病情。

?甲状腺炎患者不能吃碘盐,补碘会加重炎症。

购买或使用碘盐注意事项

?购买食盐时应注意是否有碘盐标志,购买后应避免碘盐受热而挥发;

?应购买在有效期内和密封的小包装碘盐,随吃随买;

?最好在汤、菜或饮食即将做好,或已经做好后再添加碘盐;

?避免用碘盐爆锅、长炖和久煮。

小不点补碘注意事项

??虽然一般来说8-10岁儿童一直会保持碘营养水平良好的状态,但碘缺乏病的预防需要保持长期适量的碘摄入,切不可盲目脱碘。

??由于8-10岁儿童生长发育需要碘,对碘缺乏较为敏感,在日常膳食中,如无其他禁忌疾病也可以适当食用紫菜、海带等海产品,以保证碘的充足

包虫病

又称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人通过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水等方式感染而患上包虫病。包虫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其中,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患者如得不到治疗,10年病死率达90%以上。这也是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犬类。牧民宰杀了家畜之后,会把内脏投喂给狗。狗会因食用含包虫包囊的脏器而造成感染,它们的排泄物则会对水、土壤和植物造成污。当牛羊等家畜动物食入被棘球绦虫的卵污染的草和水后,虫卵又会在肝脏、肺脏等器官内发育形成包囊。这就形成了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之间的自然循环。

包虫病是绦虫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种。寄生人体的部位以肝脏最多,约占病例的70%,肺脏占20%,其他部位10%

怎么预防包虫病?

1、不喂食和接触狗,及时处理狗粪。现进入了冬宰,不再吃生肉和生的内脏

2、接触狗后及饭前要用肥皂和清洁水洗手。这是预防包虫病的重要的行为。

3、给狗定期驱虫是控制包虫病传播的有效方法。“犬犬投药、月月驱虫”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4、患有包虫病的牛羊脏器要烧毁或深埋不能喂狗。

地方性氟中*

什么是地方性氟中*?

地方性氟中*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青海省主要有饮水型、饮茶型两种类型地方性氟中*流行。

儿童牙齿发育过程中摄入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

可疑:上中切齿唇面有白色薄雾状或条状白色横纹

极轻度:上中切齿唇面有条状白色斑纹,占牙面1/4以下。

轻度:白色条纹或斑块,占牙面1/2以下,可出现浅棕色着色。

中度:上中切齿或全口牙整个牙面出现白垩,失去光泽,有明显着色。有的出现小点状凹坑。

重度:全口牙面呈白垩,出现散在坑凹状缺损或融合成片状缺损,有较重的着色。

怎么预防地方性氟中*?

地方性氟中*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关键在于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增加对氟的排泄,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机体抵抗力。

饮水型氟中*病区,以改换饮用低氟水,如打建新的低氟水源井、引用低氟的江、河、湖、泉水以及物理化学方法除氟。主要的除氟剂有硫酸铝、氯化铝、碱式氯化铝、骨炭、羟基磷灰石等。饮茶型地氟病的防治主要是供应低氟砖茶为主,同时提倡喝淡茶水、多喝牛奶、多吃新鲜蔬菜、多食用汤菜,减少高氟砖茶水的摄量,改善营养也不失为有效的防治方法。

什么是鼠疫,鼠疫有哪些危害?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鼠疫的传播

传染源

1

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鼠等。

传播途径

2

(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易感人群

3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腺鼠疫

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

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肺鼠疫

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

败血症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鼠疫预防治疗

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

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2

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

3

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

4

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5

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尽早预防用药。可服用磺胺制剂,成人首次2g,其后4-6h服1g,一般连服5日。

资料来源:北京疾控、基本公共卫生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方病防治宣传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