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患病后,要提高自己对于疾病的正确认知,在阅读相关科普读物时,在病因方面我们常看到这些一段话:
“任何感染都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国内资料表面,5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是在反复发作的咽炎、慢性扁桃体炎、上颌窦炎、中耳炎、胆囊炎、流感或其他链球菌感染之后,经过2~4周开始发病。”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得到两个信息:第一,感染引发类风湿关节炎是有据可依的;第二,链球菌感染容易导致类风湿发病,尤其是反复感染之后。
感染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原因
上面列举的几种疾病大家也不陌生,一年到头或多或少会打两次交道。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差,如果反复遭受链球菌感染,不仅会受到这些疾病的骚扰,还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疼痛加重以及关节结构破坏加重,更会受到关节畸形和关节功能障碍的困扰。
所以,远离链球菌感染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链球菌是何方“魔怪”,为何容易发生感染?01/什么是链球菌?
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其中一部分具有致病性,一部分不具有致病性。
链球菌应排列成链状而得名
链球菌细胞常沿一个面分裂排列成链状,因此而得名,根据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的溶血特征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为: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出现草绿色溶血环,也称为草绿色链球菌。这种链球菌主要存在于人的口咽腔、呼吸道及肠道中,一般不致病。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streptococcus)——这种链球菌可产生强烈的溶血*素,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可使菌落周围出现宽2~4毫米、界限分明、无色透明的溶血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能力强,能引起多种疾病。
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这一类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也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也不致病。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能力非常强
所以我们看到,链球菌中主要致病的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根据抗原构造不同,又分为A、B、C、D等18个群,每一群中又分为若干亚群,而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属于A群链球菌。
02/链球菌为何容易致病?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A族链球菌为何容易引起多种疾病?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A族链球菌本身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可产生多种酶和外*素危害人体,如透明质酸酶、链球菌激酶、链道酶、链球菌溶血素、红斑*素等。
第二,A族链球菌存在广泛,大自然中的水、空气、尘埃、粪便,人体和动物的口腔、鼻腔、咽喉,都可找到A族链球菌的身影,其在健康人群中的携带率为5%~15%。
第三,A族链球菌传播方式多,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皮肤、黏膜伤口感染,被该菌污染的食品如蛋、奶、肉及其制品,会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
第四,A族链球菌亚群繁多,所以能引起人类多种疾患,下一部分我们就讲A族链球菌主要引起的疾患。
肉类非常容易滋生链球菌
03/链球菌常导致哪些疾病?
链球菌所致疾病中,由A族链球菌所致占90%以上,主要分为三类:
化脓性疾病——A族链球菌由皮肤伤口侵入,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如疖痈,蜂窝组织炎、丹*等;A族链球菌沿淋巴管扩张,引起淋巴管炎、淋巴腺炎、败血症等;A族链球菌由呼吸道侵入,引起急性扁桃腺炎、咽峡炎,并蔓延周围引起脓肿、中耳炎、乳突炎、气管炎、肺炎等。
中*性疾病——A族链球菌中部分菌株可产生致热外*素引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猩红热,患者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皮疹等。
变态反应疾病——A族链球菌的多种型别可引发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炎、肌炎,还可遗留心脏瓣膜病变形成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此外,A族链球菌还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蛋白尿、浮肿和高血压,多发生在儿童和少年。
除了A族链球菌,B族链球菌可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皮肤感染、心内膜炎、产后感染及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甲型链球菌虽然一般不致病,但心脏瓣膜有缺陷或损伤者则可能因其发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拔牙或摘除扁桃体者可因其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厌氧菌(变异链球菌)可引起龋齿。
04/链球菌感染为何引发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对自身组成成分产生免疫应答,倒戈攻击自身组织细胞而造成的疾病。当类风湿关节炎遭到链球菌等病原体入侵时,可能激活T细胞和B细胞。
活化后的T细胞,会分泌大量致症炎性细胞因子,损伤自身组织;
被激活的B细胞,会产生大量针对自身组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对自身组织进行损伤破坏。
综合的结果就是:滑膜始终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继而引发关节疼痛、肿胀、积液等症状,经久不愈,持续增生的滑膜血管翳会严重破坏关节软骨、软骨下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最终造成关节脱位或强直等畸形,导致残疾。
反复的链球菌感染就会增加自身异常免疫应答被激活的几率,从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复发,所以,预防感染尤其是预防链球菌感染,是类风湿关节炎生活护理中重要的一环,类风湿患者应该严格做好这方面的预防。
类风湿患者如何预防链球菌感染避免病情复发?链球菌感染虽然危害广泛,值得庆幸的是链球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算太强,在干燥尘埃中一般只能存活数日,55℃可杀死大部分链球菌,链球菌对一般消*剂都比较敏感,其耐药性也较低,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均敏感。不过,我们仍然要做好对链球菌感染的预防,生活中应该做好以下事项:
01/饮食蛋奶肉应注意安全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食物中分布广泛,尤其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蛋、奶、肉及相关制品。预防食物中链球菌感染,我们应该做到两点:
食物容易受到链球菌污染,所以在食物烹饪时,一定要加热充分,此外,加工好的食品如果放置时间过长,也最好不吃,或者在二次加热后再食用,在夏秋季温度较高的季节,患者在自家要注意蛋、奶、肉等食品的存放,在外最好不吃有肉蛋奶等食品的凉拌菜,即便买熟食也应该二次加热。
肉类最好充分加热再食用
国家相关食品标准明确规定:食品中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以,在购买包装加工熟食时,一要看产品是否正规,不要买非正规渠道的食品,二要看保质期,不要买到过期食品,并且,这一类食物最好也不要直接食用,而是加热处理后再食用。
来路不明的火腿肠等加工食品最好不吃
02/勤洗手带口罩做好日常防护
飞沫传播是链球菌的主要传播手段,因此,类风湿患者在日常外出,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最好带上口罩,在流感高发的季节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同时,为减少接触传播,患者在外出回归或吃饭之前,都应该勤洗手避免有链球菌存留。而类风湿患者远离寒冷潮湿的环境,除了避免风寒湿邪入侵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预防感染,阴冷潮湿的环境适合病原体繁殖生存,患者要远离。
类风湿患者日常应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
03/空调系统应定期清洗消*
在室外我们可以戴口罩,在室内如日常工作场所、家里,我们一般不带口罩,这时候要留意空调传播细菌。有研究显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可能导致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这是因为集中空调通风管道系统的结构特点,其内部环境的温湿度非常适合细菌滋长。所以,在夏季使用空调时,应该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无论哪种空调,通风系统都应该定期清洗和消*。
类风湿患者居所或工作场所空调应定期清洗、消*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两点:第一,链球菌感染只是导致类风湿病情复发的诸多病原体感染的一种,如奇异变形杆菌、结核分岐杆菌、EB病*、肝炎病*等都可导致发病,患者在日常应从出行、卫生、饮食等多个方面,做好一切感染的预防。第二,我们本文主讲感染,而类风湿患者在日常还要做到合理饮食、良好休息、适当运动、规范治疗等多方面,才能达到满意的康复效果,本文讲到的内容,应该和类风湿生活护理相结合,患者应尽力而为。
供稿
赵剑风湿免疫科主任
编辑
宣教科
-end-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hengduWesternGoutRheumatismhospital.Allrightsreserved.
凡本公众
温馨提示
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乍暖还寒,气温变化无常,是疾病的多发季节,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病*和细菌易大量繁殖,导致幼儿呼吸道反复感染,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成人应根据春季的特点,对幼儿精心照料。那么该如何有效预防呢?让我们来看看幼儿园春季小常识有哪些。
诺如病*
诺如病*,又称脓融病*,是一种引起非细菌性急性胃肠炎的病*。潜伏期为24-48小时,一般不超过96小时。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可单有呕吐或腹泻,亦可先吐后泻,故也称为诺如病*感染性腹泻。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2.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减少到外面餐厅就餐,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
3.减少外出参与大型活动机会,杜绝传染渠道。
4.一有情况,立刻就诊,及时对症治疗,防止出现脱水症状。
流感
流感,由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2.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方法。
3.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5.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6.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手足口
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手足口高发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医院就诊。
6.患手足口病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处理。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两季高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接触传染源发病率可达90%以上。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预防措施:
1.不要接触病人。患者是水痘的唯一传染源,所以如果所在地出现有水痘病例,就不要带孩子去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所,医院也尽量不要去,那里本身就是细菌病*聚集的地方。
2.适时停课。如果幼儿园或者学校班级里出现了感染水痘的小朋友,家长应该提出停课,学校也应主动停止上课及大型聚会和活动。
3.隔离观察。如果孩子不小心直接接触过病人水痘疱疹的液体、被病人污染过的用具,或是有被患者飞沫碰触到的可能,应将孩子隔离观察两到三周。
4.增强抵抗力。平时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坚持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提高抗病能力。
5.接种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水痘具有免疫时间超长的特点,只要感染过一次,几乎就不会再发生。所以建议家长们都带孩子去疾控中心接种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肿脖瘟、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多发于儿童,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形成暴发流行。
儿童的腮腺炎,多由于急性感染所致。细菌性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腮腺局部红、肿、热、痛,白细胞计数增多,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预防措施:
1.在腮腺炎流行时,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耍或聚会。
2.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可用0.2%过氧乙酸消*。
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保健员在学校进行监控,定期排查,增加晨检,做好健康教育;发现可疑病例及时进行医学观察;出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机构,并做好活动场所消*,同时尽早对易感人群进行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
5.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既往未患病或未接种过疫苗者)要密切观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流脑冬春季好发(11月---次年3、4月),任何年龄均可发病,6月-2岁发病率最高。
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最重要);
2.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3.要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洁和流通;
4.发现患者,及时送医,并做好隔离消*。
作为家长
我们应该怎么做?
1.家长为孩子做好预防工作,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定期用各种空气消*剂喷酒房间。注意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的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注意从小给孩子必要的身体锻炼,多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幼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多是因为抵抗力弱,耐寒能力差造成的。因此建议家长从春天起用冷水为孩子洗脸,增强孩子的抗寒能力。
3.注意孩子的衣着,孩子穿衣要适当,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着要以脊背无汗为适度。很多家长把孩子包裹得很严密,误以为这样就不会得病。其实孩子活动量大、容易出汗,衣服就穿得太多了,孩子不能动,一活动就汗水淋淋,风一吹就易感冒。平时不要给孩子穿太多衣服。
4.注意给孩子平衡膳食,这样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在饮食上可以多给孩子补充些维生素,多给孩子喝水也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5.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按时注射疫苗,提高对传染病的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
6.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和人群较为拥挤的地方。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
7.孩子被褥、衣物、毛巾经常拿到阳光下暴晒,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消除病原菌的传播。
8.家长坚持入园前和回家后给幼儿自查,发现异常例如:口腔有溃疡、皮肤有皮疹或手足有水泡、发热、腹泻等症状,及时与幼儿园联系。
9.加强幼儿体格锻炼,坚持上幼儿园,早睡早起,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同时要注意幼儿在家的饮食卫生,尽量少吃生冷食品,不吃不洁饮食。
10.加强家园沟通,及时交流幼儿的健康状况。
图文
陈晨
编辑
朱雪妍
审核
方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