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竞发,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节。然而家住丁桥的72岁戴奶奶最近却饱受反复头痛、高热不退的折磨,到最后连走路都要别人扶着,于是她被家属紧急送至我院丁桥院区急诊科。
在急诊科医生们的病情查问和查体后,结合抽血化验结果,考虑戴奶奶可能是颅内感染导致头痛、发热,为进一步治疗便将她收入神经内科病区。
入院后,戴奶奶的高热症状丝毫没有退却的迹象,体温最高达39.5℃,科室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她体内血液炎症指标很高,而腰椎穿刺检查提示:患者脑压偏高,脑脊液轻度异常,血培养的两次均发现了星座链球菌,最终诊断为败血症。
在医生们给予抗感染等治疗后,戴奶奶的体温终于出现了短暂下降,但好景不长,仅过了两天,她的体温又回升至39.8℃,还伴有明显的头痛,更糟糕的是,医生们在她的血液中找到了另一种具核梭杆菌,真可谓刚出虎口又入狼穴。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多种细菌,并且反复感染,使用抗生素后效果也不佳?这个疑团一直萦绕在医生心中。
于是神经内科团队多次组织科内讨论及院内联合多学科会诊,认真分析患者病情,结合其有二十多年的糖尿病病史,经层层抽丝剥茧,谜团终于解开了,“凶手”竟然是戴奶奶嘴里一颗松动的牙齿!
之前患者血液中的星座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均来源于它,也就是说在之前的时间里,正是这颗患牙“源源不断”地往患者体内输送病菌。事不宜迟,在经口腔科医生会诊后,这颗患牙终于被拔除,同时对患者进行消炎治疗。次日戴奶奶的体温就奇迹般地下降了,头痛也明显好转,经过10天的综合治疗,她已康复出院了。
常感到“牙”力山大,那可能是牙源性感染“牙源性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主要由“龋齿”和“牙周疾病”(牙龈炎和牙周炎)组成。通常,“牙源性感染”不仅具有局部并发症,例如牙齿脱落,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牙源性感染大多数是病原微生物通过病灶牙或者病变的牙周组织进入人体而造成了急性炎性反应。
牙源性感染大多数是病原微生物通过病灶牙或者病变的牙周组织进入人体而造成了急性炎性反应。引起牙源性感染的主要细菌有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普氏菌属以及消化链球菌。在牙源性感染的病例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为混合感染,单一病原菌感染比较少见。?链球菌属是人体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在口腔内分布广泛,且与口腔感染关系密切。
?星座链球菌广泛分布于外部环境,以及人和动物的体表、口鼻腔和肠道,也是化脓性链球菌之一,可引起心内膜炎、肺炎、菌血症、腹腔或皮肤感染等。
?厌氧菌是口腔内的优势病原菌,在自然界与人体内广泛存在。其中具核梭杆菌是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正常寄生于人或动物的口腔、上消化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和土壤中,以口腔牙垢中最为多见。
本来这些细菌如果乖乖待在口腔内那自然万事大吉(再不济也就是口腔问题),但如果牙齿有了松脱迹象后,这些细菌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导致了败血症,最终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颅内,便导致了患者颅内感染,引发持续的头痛,发热。而当患牙被拔除后,不仅不会引起炎症的扩散,反而通过牙槽窝充分引流,同时在抗生素的帮助下,使感染得以迅速控制,上述症状也很快便消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戴奶奶的病例中,我们可以看见牙周病与糖尿病可谓是互相影响,长期的糖尿病可影响包括口腔在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当病情加重导致患者的全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时,更易引起牙周病变,而牙周病变进一步演变,则会导致牙齿松动乃至脱落。也就是说糖尿病可诱发和加重牙周病变,而牙周病变又使糖尿病患者难以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进而造成病情恶化,两者互相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心,这几类人群最易被牙源性感染盯上……?从性别上来看,男性感染患者多于女性感染患者。
?总体而言,不认真刷牙以及无视牙结石危害,对牙龈炎拖延就医,都是牙周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长期食物嵌塞和口腔不良修复体长期刺激也可导致牙周炎。
?有全身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孕妇,烟民,糖尿病患者和牙列不齐者都属于高发人群
想当“护牙先锋”?那就从从平时做起?消除牙菌斑。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每天坚持正确有效的刷牙,按摩牙龈,这样不仅仅能去除口腔异味,非常重要的是它把牙周组织周围的牙菌斑、细菌都给去除掉了。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比如说牙齿周围的菌斑、牙石、牙垢、一些不良修复体,以及长期食物嵌塞的隐患。
?一旦发现,立即就医。牙周病被定性为慢性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一旦罹病,一般认为只能控制疾病,难以完全治愈。所以患者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坚持做好完善的自我口腔维护,才能保持不发病的状况。
文字内容来源:神经内科陈坤飞
**综合办公室编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