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对年6月至年2月在佛罗里达大学就诊的内源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眼内炎的诊断代码在电子病历中搜索,并由一位审阅者进行验证,以确保编码正确。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治疗方法、诊断结果、视力和眼内炎确诊日期。如果临床诊断为内源性眼内炎,则将患者纳入研究;如果已知或怀疑外源性来源,则将患者排除。无论患者是既往住院患者还是新住院患者,均包涵在内。采用两尾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这六年半的时间内,先后有名患者被诊断为眼内炎。最终纳入研究的共35例(40眼),这里面有5例患者是双眼发病。这3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18岁。其中,继发于内源性来源的眼内炎占23.5%,眼内液培养阳性者为28.6%,但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后为0%。结果显示眼中较常见的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和念珠菌。血培养阳性率为48.6%,其中最常见的是葡萄球菌。(表1)
表1.培养结果因危险因素静脉药物滥用(IVDA)发病的相关病例较多。(表2)
表2.感染来源入院后眼内炎的诊断与眼内液培养阳性率较高(P=0.)和住院时间较短(P=0.)相关。
CT和MRI对感染来源检出率高。(表3)
表3.影像诊断相关治疗85%病例通过针吸眼内液样本或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或两者同时应用进行治疗。其中8例后期做了玻切手术。5例患者主要通过玻切治疗,其中2名需要二次玻切。
玻璃体内治疗最常见的是万古霉素和头孢他啶联合和/或与其他药物(伏立康唑、两性霉素、克林霉素)联合使用。
患者结果转归在31例因眼内炎住院治疗的患者中,有15例(48.4%)从未接受过随访。20例患者(包括4例未入院的患者)接受了±天的随访。在最后一次随访中,该亚组的平均视力有明显改善(P=0.)。
结论1、利用CT和MRI可提高内源性眼内炎的检出率;
2、在应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眼内液培养;3、格外注意IVDA病史患者及提前出院的患者。(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