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演进历史上,有许多豪杰,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袁崇焕就是其中的一位。一位杰出人物的*魄,一段重大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种优秀的精神。袁崇焕经历宁远、宁锦、京师三次重大历史事变之后,他穿越时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是什么?值得我们梳理、研究、学习和弘扬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关于人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家的《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达到“至善”,就是达到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里笔者联想到佛家的最高人格境界。星云大师在《佛法僧三宝》书中说:做到慈悲、智慧、威力和功德,就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袁崇焕的精神境界,在于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这同佛家圆满品性的慈悲、智慧、威力、功德,虽不雷同,却有相应。就此而言,袁崇焕的确达到了人格至善、品性具足的高尚精神境界。
袁崇焕的仁与智,令人赞颂;勇与廉,令人敬佩。袁崇焕留给后人熠熠永辉的思想、薪火永传的精髓,是“正气”。《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屈原的正气是修身养性的崇高境界,是冰清玉洁、坚不可摧的气质。这种正气,就是“浩然正气”。什么叫“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说“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塞于天地之间”之气。通俗地说,“浩然正气”就是盛大刚直、合乎道法、正义凛然、充满天地之气。袁崇焕身上这种“浩然正气”,主要表现为仁、智、勇、廉,这就是仁爱的精神、求新的智慧、勇敢的品格和廉洁的风范。
《孙子兵法》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也赞成孙子提出为将者应具备的上述五德。杜牧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他解释道:“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也。”梅尧臣曰:“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王晳曰:“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信者,号令一也;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张预曰:“智不可乱,信不可欺,仁不可暴,勇不可惧,严不可犯。”但是,一切事物,都要适度,皆不宜过。贾林曰:“专任智则贼;偏施仁则懦;固守信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五者兼备,各适其用,则可为将帅。”但是,《孙子兵法》的将德“智、信、仁、勇、严”中,没有提出“廉”。这可能是时代的特点,在其时,将之贪,尚不成为问题,也不成为修养。但笔者认为:廉,是袁崇焕精神的一根支柱。因此,袁崇焕精神有四维性,或四元性,这就是:仁、智、勇、廉。
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说:“若夫以一人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又说:“若袁督师者,真千古*人之模范哉,真千古*人之模范哉!”这个评论是否过高还可以讨论,但是袁崇焕大仁、大智、大勇、大廉的高尚精神,却是值得后人学习的。下面分别讲述袁崇焕精神的大仁、大智、大勇、大廉。
一仁:仁爱亲民
仁,就是仁爱,大仁无疆。袁崇焕就是继承了中国儒家仁爱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袁崇焕本来做知县做得挺好,三年考完了之后或者留任,或者升级,把老婆孩子接来不是挺好的吗?他偏要往辽东战场上出生入死做什么呢?辽东战场是什么地方啊,朝廷派了一个辽东经略到山海关,他不去,说身体不好。朝廷又派了一个,他说家里有困难还是不去。天启皇帝很生气,说不去就削职为民,你回家种地去得了。这才去上任,去了以后也不好好工作。这种情况下袁崇焕自己申请到关外去,所以他是有一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他还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愿。袁崇焕的大愿是以战止战,争取国家的和平与安定。
比如说,明朝高第,刚上任就下令撤守,袁崇焕表现出一种大爱的精神,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宁远,宁死不撤。
袁崇焕的高尚精神是什么?有言者说是“忠”,也有言者说是“义”。于前者,“忠”就是忠君。袁崇焕作为明朝万历的进士,身历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的官员,受过系统完整的儒家教育,自然要忠于国君。袁崇焕必定有忠君的思想。于后者,“义”如《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韩愈《原道》引申曰:“行而宜之之谓义。”人们通常以“义”来规范朋友之间的关系。袁崇焕深通“四书”“五经”,自然理解《孟子·离娄上》的“义,人之正路也”。所以,袁崇焕讲“义”是没有争议的。他在宁远临战之前,对守城官兵“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就是很好的例证。然而,“忠”与“义”虽是袁崇焕精神的内容,却不是袁崇焕精神的根本,也不是袁崇焕精神的精髓。
袁崇焕的精神与灵*主要是“仁”,是“仁爱”,就是“爱国”。有学者认为,袁崇焕生活在明代,当时只有忠君的意识,没有爱国的思想。这是既不了解历史,也不符合事实的论断。《说文解字·国(國)》字释曰:“国(國),邦也,从囗,从或。”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中,“国”字为首的词组,共出现二百六十六次。《左传》曰:“国将兴,听于民。”这里的“国”是指*治实体的国。在皇朝时代,忠君与爱国,二者有同、也不尽同。“国”比“君”的含义更宽泛,国包括历史、国君、社稷、山河、人民。袁崇焕的爱国,既有忠君的思想,更有忠于历史、社稷、山河、人民的思想。传说他每当放学回家路经土地庙时,总要在庙前驻足,面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地说:“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这条材料虽然得不到文献的佐证,但透露出袁崇焕所爱的是社稷、是土地、是山河、是民众。袁崇焕在《边中送别》诗中的金玉诗句,抒发了他的高远志向,展现了他的爱国亲民情怀:
五载离家别路悠,
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
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
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
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的抱负是国家、是社稷、是山河、是人民。夏允彝在《幸存录》中说,袁崇焕“少好谈兵,见人辄结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邵武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谈兵,绝不阅卷”。因此,他知晓阨塞情形,尝以边才自许。这说明袁崇焕虽身在东南八闽,却心系辽东边疆;虽身为南国文官,却关心北塞武事。爱国必亲民。
袁崇焕的*队纪律很严明,不许抢老百姓的东西,有一个士兵太饿了,抢了老百姓家一个饼吃了,他就把这个兵斩首示众,这点跟岳飞的做法是一样的。崇祯二年(年)袁崇焕率领九千骑兵回京城“勤王”,“士不传餐,马不再秣”,三天三夜,赶到北京。阴历的十二月初一,正是数九寒天的时候,到北京城外不许进城,没有帐篷,露天驻扎,一分粮饷不给。马没有草料,兵没有粮食,但他不许士兵抢老百姓家的东西,冬天也不能砍树生火取暖,在这种情况下和皇太极的*队打仗。而皇太极的八旗*四处抢掠,抢到牛羊杀了,吃饱了、喝足了再打。
袁崇焕的仁爱精神,又表现于对官兵的关爱。在北京广渠门激战中,袁督师本是一介书生,但他冲在前头,举着刀跟八旗的贝勒拼杀,他盔甲上中的箭像刺猬一样。受了伤以后,他把战袍撕了,把伤裹起来,继续打拼。打了十个小时,激战数十回合,后金*退了,明*胜了。这时候他是统帅,应该下马休息休息,但他没有。袁崇焕马上到各个营房巡视,“一一抚慰,回时东已白矣”!慰问受伤的官兵,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回到自己的帐篷。没有大慈至爱的精神,没有爱兵如子的情怀,一天的激战,一夜的慰问,是万万做不到的。
袁崇焕的仁爱精神,还表现于对国家的信念。一个人在生死关头,最能体现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文天祥遭非死三日后,他夫人欧阳氏到刑场收尸,在其衣带中发现遗书一封,内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同样,相传袁崇焕临刑前作《绝命诗》,又作《临刑口占》曰: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死之后,依旧热爱江山、社稷、祖国、人民。
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仁慈悲悯。袁崇焕耳闻目睹辽东难民遭抢掠、凌屠戮,背井离乡、哭声震野,而产生仁悯之心;中经英勇打拼,浴血奋战;又遭凌迟身死,最后大悲大悯。这种精神,就是大仁大爱,就是高尚的爱国精神,可贵的爱民情怀。
袁崇焕那股刚毅奇伟、炽热强烈的爱国精神,那身死万刀、凤凰涅槃的悲悯情状,既给当时凡俗怯懦之人以深刻的教育,更给后世诚厚善良之人以铭骨的警示。
二智:以智求新
智,就是智慧,大智无常。这是大将修养的要素。“智”与“知”古汉语相通假,“四书”的《大学》《中庸》里没有“智”字,《论语》中也没有“智”字,但其“知”字出现一百一十八次,多于仁(一百一十二次)、礼(七十五次)、学(六十六次)、善(四十二次)、信(三十八次)、义(二十五次)等字。佛学也重视“智”,梵文音译作“般若”。
这里插一个佛学故事:一次,笔者到高雄佛光寺参观,星云大师陪同。当走到丛林学院大门前,见一块巨石上雕刻书丛林学院院训四个大字——悲、智、愿、行。笔者请教星云大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将“智”排在第四位,佛学的“悲、智、愿、行”却将“智”排在第二位,这是为什么?星云大师答:“人的许多错误是因智慧不够而犯下的。”笔者得到启发:智慧的修养,是人生的一大重要修养。下面接着讲袁崇焕的“智”。
袁崇焕去辽东之前,明朝的*队一战败一战,一城丢一城。第一把抚顺丢了,第二把清河丢了,第三把开原丢了,第四把铁岭丢了,第五把沈阳丢了,第六把辽阳丢了,第七把广宁丢了,第八把义州丢了。宁远以北全丢了,特别是沈阳、辽阳丢了,唯独袁崇焕把宁远守住了,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智慧。
努尔哈赤打抚顺主要是靠里应外合;打清河的办法也是里应外合;打开原、铁岭里应外合;沈阳是大城,城墙高,护城河又宽,努尔哈赤怎么打?沈阳的守将叫贺世贤,下令把城门打开,吊桥放下,他喝得醉醺醺的,骑着马就从城里冲出来了,同后金*野战。这是匹夫之勇。有城墙干吗不利用城墙,把吊桥吊起来,把城门关上死守。努尔哈赤*队野战不能过十天,因为努尔哈赤出来打仗没有后勤补给。贺世贤关着城门,硬耗七天,努尔哈赤就得退兵。守城不战而退兵算胜,攻城不下而撤兵算败。但贺世贤把城门打开,吊桥放下,骑着马带着兵往前冲。结果后金*一包围,总兵贺世贤中了十四箭,落马而死。明兵退回来时,路上有伏兵,城里有奸细,里应外合,前后夹击,特别是奸细从里面把城门打开,后金*就把沈阳打下来了。后来的辽阳、广宁,也是这么丢的。
袁崇焕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他吸取了前人失败的教训,进行宁远保卫战。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战胜利的经验并不复杂,就是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明*的优长有二:第一是有城池,第二是有火炮。后金*平原野战、骑兵冲突是其优长。袁崇焕的谋略是扬长避短。努尔哈赤打到宁远城下,袁崇焕下令坚壁清野,城外的老百姓到城里来,吊桥吊起,城门关上,城外粮食运到城里,柴草烧了,不给后金*提供粮草。努尔哈赤到宁远城下就骂,叫阵;袁崇焕不管他怎么骂,就是不出城。努尔哈赤攻城有一种器具叫楯车,上面是牛皮的,箭射不透。士兵在楯车里凿城墙,眼看城墙要被凿穿,袁崇焕就带领勇士拿绳子和铁丝缠着被絮,倒上油,点上火,烧那挖墙的后金士兵。努尔哈赤一看凿城墙不行,就派贝勒率领官兵往前冲。先时,袁崇焕下令把朝廷从葡萄牙买来的十门西洋大炮运到宁远,放到城上。这时,他发令往城下打炮。后金的士兵就往上冲,一炮打去,一道火海,人仰马翻,死伤一片。努尔哈赤命八旗*再冲,又是一炮,死伤惨重。
努尔哈赤是否受了炮伤?清史学界有争论:我个人认为是。有个记载,从城上头看,一个大红毡子,包着一个头目,一些贝勒放声大哭,就抬着跑了,一般贝勒不至于这样,第二天就退兵了。我查了文献和档案记载,这次激战中八个贝勒没有一个受伤的,后来打仗他们都出来了,就是努尔哈赤再不出来。可能是努尔哈赤受伤了,当时没有消炎药,夏天伤口发炎,他就洗温泉,得了败血症,当年八月十一日就死了。他的儿子皇太极不服气,他继位后又带部队打,先打锦州,再打宁远。皇太极还用老办法,袁崇焕也还是六个字:“凭坚城,用大炮。”他告诉锦州守将赵率教,不管怎么骂你不要出城。所以宁锦这一仗皇太极又失败了。
这里面体现了袁崇焕的智慧。有人认为“凭坚城、用大炮”的道理很简单,但真理总是朴素的。袁崇焕之前明朝死了十四个总兵,东北地区的总兵基本上都死了。到袁崇焕这儿,把城守住了,把仗打胜了,这说明袁崇焕有过人的智慧。这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体现袁崇焕过人智慧的例子,就是山海关外怎么守。明朝辽东经略叫王在晋,也是进士出身,兼着兵部尚书。他说在山海关城外八华里的地方再修一个城,用那个城来守山海关城。袁崇焕建议在宁远即今天的兴城建一座城,守卫山海关。现在的兴城离山海关一百公里,这个地方的地理特点,东面是海,西面是山,海和山之间有两座山——首山和窟窿山,后金骑兵从沈阳过来到山海关,必须通过这个隘口,没有别的通道。这个隘口通道,笔者拿尺子测量过,最窄的地方总共一百米宽。袁崇焕建议明朝就在这儿修座城,守山海关,比较高明。袁崇焕提出来,王在晋不同意。怎么办?袁崇焕人微言轻,王在晋是部级,自己是处级,差得太多了。袁崇焕有办法,他给当朝首辅叶向高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的理由,但叶向高没回信。他又写了一封。叶向高看完之后拿不准主意,找孙承宗商量。孙承宗当时有三重身份:第一是大学士,第二是兵部尚书,第三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叶向高就把袁崇焕的信给孙承宗看了,并说自己也没去考察过,拿不准主意。孙承宗说他自己去考察一下,并向天启皇帝请了假,骑着马去山海关考察,袁崇焕陪着。考察完之后,孙承宗找王在晋谈,说袁崇焕的意见正确,可以在那儿设,不要在山海关八里铺的地方设,但王在晋不接受。孙承宗反复耐心地同王在晋谈,还是不接受。孙承宗同王在晋“推心告语七昼夜”,王在晋仍然不听。孙承宗告辞回京。他向首辅叶向高介绍了情况,叶向高表示支持孙承宗的意见。随之,孙承宗给天启帝上课,课间,天启帝问起辽东之行,孙承宗借机向皇帝奏报,并得到天启帝的御准。天启帝捎带问了王在晋的事情,孙承宗委婉奏言其不可重用。天启帝颔首示意。不久,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派孙承宗到山海关去,接替王在晋的工作。孙承宗到任后,支持袁崇焕把宁远城建了起来,后来就有宁远之战,守住了,否则是守不住的。孙承宗和袁崇焕还建了一条关宁锦防线,就是从山海关经宁远到锦州,是一个纵向防线。后金*打锦州时,宁远、山海关支援;后金*打宁远时,山海关和锦州两面支援;后金*打山海关时,前面两座城加以阻堵。
后来这条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成为明朝阻挡后金——清*南进的坚固长城。多尔衮率领八旗*进北京的时候,宁远还是明朝的,他绕开宁远,没敢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太怕宁远这座坚城了。当年的惨败,努尔哈赤的受伤,给他的子孙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袁崇焕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的策略原则,以区别于王在晋的消极“守”、王化贞的冒险“攻”、王之臣的拒绝“和”等片面僵化原则。自从有辽事以来,明朝在辽东战场上,惨遭“一战八城”之败,即萨尔浒大战之败和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义州的八城之失。努尔哈赤获胜的战略战术原则是“里应外合,骑兵驰突”,而屡屡得手。明朝在袁崇焕之前,辽东先后五任经略——杨镐、熊廷弼、王在晋、袁应泰、高第,都没有在战略战术上,提出对付努尔哈赤的办法,或出城交锋、平原驰突,或萎缩退却、弃城撤*,而屡屡丢城失地。但是,袁崇焕相反,他善于汲取前任失败的教训,针对后金*长于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的策略,而实行坚壁清野、凭城固守、*民联防、施用大炮的兵略,他第一次总结抵御后金进攻的法宝是“凭坚城、用大炮”。这就是以己之长,制敌之短。
袁崇焕有着大过人的事功,这源于他大过人的*事理念——以智求新、以新求胜。
三勇:勇敢拼搏
勇,就是无惧,大勇无畏。《论语·宪问》曰:“仁者必有勇。”《论语·子罕》又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袁崇焕不仅有大爱、大智,而且有大勇。他出关担任辽东官职时,明朝丢城失地,败报频传,上下沮丧,局势危急。《明史》记载:自辽左*兴,明朝总兵阵亡者凡十四人:抚顺则张承胤,四路出师则杜松、刘綎、王宣、赵梦麟,开原则马林,沈阳则贺世贤、尤世功,浑河则童仲揆、陈策,辽阳则杨宗业、梁仲善,广宁则刘渠、祁秉忠。还有因败自裁的总兵李如柏。明初朝廷定制总兵官为二十一员,辽左战场则损失总兵官十五员,*事态势,何其严重。袁崇焕之前之后,辽东经抚杨镐、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因此而或被杀、或自尽。京师朝野官员,可谓谈辽色变:“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袁崇焕千里赴难,刚到任,就要到四十里以外前屯卫安置失业的辽人,山海关以外基本上是蒙古、满洲的势力,也是虎狼出没的荒野地方。他走了一夜,天亮了一到那儿,大家都惊讶:夜里一人独行,胆子有多大啊?《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时在夜间,山野林莽,荒无人烟,狼虫虎豹,敌*巡哨,敢于独行。
他确有过人的胆量。他敢于向辽东经略提不同意见,而且把意见直接跟首辅叶向高奏报,这需要胆量,一般人是不敢的。他就是为了国家利益,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是南方人,身材很矮小,又比较瘦弱,但几次打仗都身先士卒,披挂上阵,马颈项交,拼命厮杀,披甲中箭,如同猬皮。袁崇焕既有虎豹在山的气势,又有飞龙腾空的雄风。
大勇者,坚强无畏,勇猛精进。明天启六年即后金天命十一年(年),明辽东经略高第下令尽撤山海关外之*民,各城望风而撤,唯独宁前道袁崇焕坚决拒撤,他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甚至发出豪言壮语:“独卧孤城,以当虏耳!”这在当时危难局势面前,是何等胆量,是何等气概!至于杀东江总兵毛文龙,尽管史有歧义,但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论道:“夫以举国不能杀、不敢杀之人,而督师毅然去之,若缚一鸡而探一彀也。指挥若定,声色不惊。呜呼,非天下之大勇,其孰能与之斯?”所以,袁崇焕的勇,胸有成算,处变不惊,擒斩大帅,如烹小鲜。袁崇焕做人做事,难思能思,难言能言,难忍能忍,难为能为。
崇祯元年(年),袁崇焕被重新起用,职任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七月,袁督师出山海关赴任,刚到山海关,惊闻宁远官兵哗变。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被因欠饷而哗变的官兵吊在谯楼上捶打,遍体鳞伤,血流被面。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去了,不带卫兵,不带秘书,一个人去宁远,直奔哗变兵营,跟兵变首领谈判。他说:过去你们都是我部下,你们不是要发饷吗?我三天之内给你们发饷。三天之内,他借到银子,欠饷真的发了,兵变给平息下去了。他又说:跟朝廷得有个交代,*人怎么可以闹事?为首的人说杀我吧,我为首。就把他给杀了,其余不问。袁崇焕单骑从山海关直奔叛**营,把哗变平息了,只死了一个人,这里可以看出袁崇焕的智慧和胆略,看出袁崇焕的勇敢和性格。
四廉:清正廉洁
廉,就是清廉,大廉无私。《孙子兵法·计篇》讲:“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注曰:将宜五德——智、信、仁、勇、严。历来兵家论将,皆没有论清廉。孙子、曹操也都没有讲廉。作为一员将*,不仅一定要智、信、仁、勇、严,而且一定要廉。袁崇焕既是一位廉洁的清官,也是一位廉洁的将*。他在邵武知县任上,贤正廉洁的事迹,乾隆《邵武府志》记载:
天启初,知邵武县。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素有力,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上面记载的两件小事:尽心民事,平反冤狱;穿靴上房,帮民救火——清楚生动地记述了袁崇焕这位清正廉洁知县的形象。试想:在帝制时代,一位七品知县、朝廷命官,见民房着火,毅然穿靴,攀墙上屋,为民救火,翻遍《二十四史》,前有先例、后有来者吗?
他做官不贪。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传》中说:“此臣作法自别,向为县令,不取一钱,天生此臣,以为社稷。”查继佐在《罪惟录·袁崇焕传》中,也记载袁崇焕为官清廉:“此臣作县官,不入一钱。”他做福建邵武知县,《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为官四个字:“分文不取。”后来他调到关外做了辽东巡抚,这时候他父亲死了。辽东巡抚是多大的官呢?大体上相当于原来沈阳*区司令这么大的官。他回家奔丧竟没有盘缠,一点积蓄也没有。他在请求回乡料理丧事的《请假疏》中说:“臣自为令至今,未尝余一钱以负陛下。昨闻讣之日,诸臣怜臣之不能为行李,自阁、督、抚以下,俱醵金为赙。臣择而受之,束装遄归,以襄臣父大事。”同事、长官一起给他凑盘缠,走到今天河北这个地方,皇帝不许他回家,要他在前线坚守,他把钱又还了人家。往家寄的钱是同僚、大臣、朋友凑的,派人捎回去埋葬他父亲。
袁崇焕死后,《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袁崇焕死,籍其家产,“家亦无余资”。崇祯帝派官到其家乡查抄,奏报也是“浮沉宦途,家无子息”。袁崇焕和岳飞一样,都能做到如《宋史·岳飞传》所说的“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这既是天下文官的典范,也是天下武官的楷模。当时是战争环境,明朝的*费大部分都在辽东花了,袁崇焕掌握的白银数以百万两计,但他分文不贪,太难得了。
其实,我国古代不乏清廉的官员。大家知道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为抵御瓦剌进犯、保卫京师做出重大贡献。于谦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进京不上贡,遭到太监王振“论死”的报复。赖有民众请愿,才得免于一死。袁崇焕同岳飞、于谦一样,都是中华历史上清官的典范。
做一位名将、大将,要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明朝开国勋臣徐达,士卒起家,后至统帅,“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徐达官至右丞相,爵至魏国公、追封中山王。《明史·徐达传》记载:“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一人而已。”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精辟论道:“凡大医治病,务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所以,从*、统*、治学、经商,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成大业者,盖当如此。
程本直在《漩声记》中,说了如下一段话:
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惟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惟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犹忆其自言曰:“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即今圣明在上,宵旰抚髀,无非思得一真心实意之人,任此社稷封疆之事。予则谓:“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浑身担荷,彻里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
布衣程本直以血与泪的文字,以生命弃市的代价,朴素地评价并颂扬了袁督师在明末官场污浊、物欲饕餮的邪气中,表现出的浩然正气与爱国精神。
袁崇焕的精神与品性,是儒家、道家、佛家共同追求的人性、道性与佛性。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名寺很有意思:普陀山供奉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化身,慈悲就是仁;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智慧的化身,智慧就是智;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威行的化身,威行就是勇;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贤正的化身,贤正就是廉。所以,袁督师的精神与品格,是儒家、道家与佛家共同追求的完美的精神与品格。
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正如文天祥《正气歌》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明末杨继盛《临行诗》亦云:“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时代呼唤崇焕的正气与精神,时代需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人们透过袁崇焕的正气与精神、仁智与勇廉、品格与事功、胜利与悲哀,了解先贤,景仰英豪,知荣明耻,激励来者。
袁崇焕以大仁、大智、大勇、大廉,知行合一、表里合一,践行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