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4日,医院急诊科杨文副主任医师,被患者家属孙文斌持尖刀反复切割、扎刺颈部致死。其中一刀砍断了她右侧颈全部肌肉,还砍断了气管、食管、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通往身体的神经和颈椎骨,手段极其残暴。
事发前,孙文斌95岁的母亲,医院住了二三十天了,疑似发烧一直不退。为此,他找杨文吵过很多次,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悲剧。孙文斌作案后虽报警自首,但因情节实在恶劣,被依法判处死刑。
四天后,医院的眼科专家陶勇医生,被患者持菜刀砍伤,致其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颅脑外伤、枕骨骨折,两周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以后都很难再上手术台了。而与此同时,他的多万同行正在武汉对战疫情。
以前,医生是个受人敬仰的职业,国家在培养医学人才上不遗余力,很多家庭因为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骄傲。但是,近些年来,杀医伤医事件频发,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报考医学院校考生数量减少,医院的医护工作者战战兢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呢?怎样才能改善这一关系呢?
美国医学博士拉娜·奥迪什的这本《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奥迪什医生是北美最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之一,亨利·医院的危重病医师,她被一连串突如其来的疾病缠身数年,从医生到患者的角色转变,成为了她反思当下医疗职业盲点和自我救赎的契机。
她用优美细腻又不乏震撼力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医患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医生的情绪无处安放的事实,以及医患之间产生共情的可能性。为此,她不遗余力地呼吁医护工作者,重新思考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互动。
这本书一经问世便成为《洛杉矶时报》畅销书,被译为8种语言,对美国医疗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被纳入英美多所大学医学院培训体系。《纽约时报书评》:我多希望在我刚进医学院的那年,奥迪什的这本书会成为指定读物,和白大褂与听诊器一起交到我的手上。
治疗过程不是医护人员的独角戏,与患者共情更容易打败病魔
33岁的奥迪什是一位怀孕7个月的准妈妈,度过了再平常不过的一天,却因为腹部传来的剧痛被送进了急诊室。隐匿在肝脏的肿瘤破裂,导致了身体剧痛、大出血、胎死腹中、多器官衰竭、中风、败血症等一系列的灾难事件,让她躺在了日夜奋斗的ICU病床上。
医院,这让她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但更她难以接受的,是同事们对她的冷漠和无视。
当她迅速从床旁的便携式超声仪上,判断出腹中孩子已经没有心跳时,实习医生的第一反应是追问她:“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对于这位医生来说,她不是失去孩子的悲惨妈妈,而是一例集多种疾病于一身的有趣病例。
当她躺在冰冷的手术床上,以为自己快要得救时,充斥进她耳朵的却是:“她快不行了,收缩压太低了”“伙计们,她快不行了”,这些话给她带来的冰冷感,让她几个月都没有缓过神儿来。
一位“热情”的护士来到她的病房中,跟她说:“再过几分钟死胎的皮肤会变得非常脆弱,然后开始分解,等到那时,你再想抱可就晚了!”试想,有哪个母亲能承受自己的孩子即将灰飞烟灭的事实?
当她因为忍受不了剧痛向医生索要吗啡时,被反问:“你确定现在的病痛级别已经到8了吗?我一小时前刚给你打了吗啡。或许你只是太焦虑了。”谁也没有权利评判他人的痛苦,这样的反问是不是太没有人情味儿?
在临床中,这样的对话数不胜数。医院的那一刻就已经丧失了部分话语权。医护人员凭借医学知识、数据和经验来判断患者的疾病和疼痛级别。比起耐心倾听患者诉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更崇尚效率,所以才会不顾患者感受,把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强加给他们。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说:“认真听你的患者在说什么,他们在告诉你诊断结果。”用心聆听患者的声音,从主观上摒弃对患者的控制欲,允许患者提出问题,任凭信息自然涌现,这样才能使患者背后的病因浮出水面。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疼痛在所难免。医院的那一刻,医护人员就披好了战衣,举起了冲锋枪。但是,治疗的过程不是医护人员英雄式的独角戏。在充分运用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与患者共情,体恤和关怀他们,给他们希望,往往比一剂吗啡更止痛。
医护人员也需要寻找一个安全之处疗愈心灵
奥迪什在医学院读书时,教授教导他们要隐藏自己的情绪,并不受他人情绪干扰。他们还常被灌输“常保宁静之心”的理念,并将其视为医学生应当具备的首要品质。她在实习时因为亲眼目睹了一个孩子死去而感到悲痛,却被主治医生批评幼稚、愚蠢。正统的医学教育建议他们与患者保持距离,因为走得太近会使人迷失。
韩国高分医疗剧《机智的医生生活》中,小儿外科医生安涏援悉心救治三年的小患者敏英去世。敏英妈妈虽然很难过,但还是很礼貌地感谢了他和他的同事们,那一刻安涏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放声痛哭起来。
他与大哥一起吃饭,借着醉意,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自己的苦楚。父亲去世他都没哭,可是敏英妈妈对他表示感谢时他哭了,那是一种全世界都难以体验的复杂心情,感激又内疚。他觉得自己对每一个患者都太用情,这让他非常痛苦,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当医生,明天就要辞职。
大哥自顾自吃着,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再干一年好吧”。因为连续几年来,安涏援总会因为差不多的原因说自己没有资格再当医生的话。可是每次酒醒后,他还是那个对孩子温柔敬业的儿科医生。醉酒发泄心中的不快只是他宣泄的方式罢了。
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待自己极其严苛,也非常会克制情绪。前一秒还在奋力抢救一个小生命,下一秒就可以坐在一起喝咖啡,为下一次抢救养精蓄锐。保持冷静,是为了救更多的人,但是极度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让负面情绪无处释放,终究会有崩溃的一天。现实生活中,因为抗不过负面情绪转行、调岗、抑郁、自杀的医护人员不在少数。
年1月16日,美国知名医学网站Medscape发布了美国医生职业倦怠、抑郁和自杀情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医生是自杀率最高的职业,约为普通人群的2倍以上,在美国相当于每天有1名医生自杀,44%医生感到倦怠、11%医生有通俗上讲的抑郁、4%已有临床诊断的抑郁。
的报告显示,中国医生的职业耗竭率实际高达66.5~76.9%,也就是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国医生,正在经历职业耗竭。其中,更有12.1~25.4%的医生出现了严重的职业耗竭。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就包括缺乏尊重这一项。这也使得很多医生在子女是否要学医这一问题上表现得非常谨慎。
医生恪守救死扶伤是天职,但他们不是患者的保护神,而是为了生存的普通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天地方寸之间总该有一个安全之处,有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让他们疗愈心灵。否则,他们的世界该有多沉重!
所以,医院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让医生放松身心,比如运动比赛、唱KTV、打CS。还有些医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梳理情绪,比如绘画、露营、爬山、跑马拉松或者做饭。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达到释放情绪,饱满精神的效果就值得鼓励。
黑暗的尽头,我们终将迎来光明
年轻时的奥迪什医生曾被一位命不久矣的患者叫住,并给她讲了一个神器的故事。
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前,宇宙间只有神存在。后来,神创造了一个黑白交替的世界,并用创世之光填满了十件圣器。但是,这些圣器无法承受神降下来的强光,纷纷破裂。装在圣器里的光星星似的漏了出来。
“伤口是恩赐,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要找回那星星点点的光,让这个世界的光变得完整。”
那时候的奥迪什并不知道这些“星星点点的光”是什么。直到经历了九死一生,她才明白,这些光是指科学、爱、尊敬和人性。从科学的角度尊重医学事实,从患者的视角体会他们的痛苦与需求,从医护人员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情绪。
医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