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辛亥年间,在我国东北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鼠疫,导致一些村子整村的死亡,在这场灾难中造成了大约6万人的死亡和无法估计的财产损失。当时的东北三省*府马上开展了防疫工作,纷纷聘请医生进行隔离治疗、医院。经过*府、民众的努力,终于在半年的时间内将这场瘟疫治理。
鼠疫在历史上一直是致死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在西方十四世纪就曾爆发过鼠疫,造成了欧洲约万人的死亡;当时因为得了此病的人因为没有抗生素治疗大多会在3天内死亡,而且期间皮肤会出现瘀斑、发绀、坏死等现象,死后尸体为黑色,所以也叫“黑死病”。同时鼠疫通常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三种,腺鼠疫和肺鼠疫未经治疗死亡率达50%到70%,而败血症鼠疫的死亡率将近%。
瘟疫蔓延
农历庚戌年9月(年),在全国掀起立宪浪潮的同时,在我国东北一场流行性肺鼠疫正在悄然蔓延,很快鼠疫就从中俄边界扩散到了东北三省,并波及到了京师、山东等地区,这次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行鼠疫(在金元之际和明朝末年也出现过大规模鼠疫,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这次鼠疫是由沙俄的旱獭传染给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的铁路传到了中国境内;当时是哈尔滨先出现鼠疫,然后迅速传遍了东北三省。
因为当时赶上了春节返乡,很多外出务工的工人需要回家过年,随即将鼠疫传播到了关内各个村落。再加上一些地区先出现鼠疫病例搞得当地人心慌慌,一些人便搭乘火车向河北、山东等地逃亡,将鼠疫带到了北方各个省份。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当时的清*府迅速下达了交通管制措施,限制劳工回乡;可是由于传统观念过于强烈,这项措施并未起到多大作用,事后伍连德医生在回忆中说道:“鼠疫的传播路线与劳工们回乡过年路线完全一致”。
这时鼠疫已经在东北全境开始爆发,由于当时人们对*府采取的隔离措施很是不理解,加之当时“死者为大”的传统理念,纷纷选择隐瞒病情防止死后遭到解刨;同时很多死者都按照传统风俗进行了过程极为繁琐的土葬,而一些穷人或者阖家遇难的人,没钱土葬只能抛尸野外,顿时东北地区尸横遍野。因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更是导致了疫情的第二次蔓延。
眼瞅着瘟疫无法控制,民间的各种封建迷信思想又趁势活跃了起来。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有*神之说,在瘟疫无法控制而传统医学手段又束手无策的同时,人们开始信奉神明,通过烧香拜佛等方式来求得神明保佑。但是,在这当中出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利用民众对病魔的恐慌成立邪教,蛊惑人心;并开展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来“遏制瘟疫”。结果就是这些活动不但没能遏制瘟疫传播,反而阻碍了一些科学防疫的手段的实施,使得瘟疫的传播进一步扩散。
由于当时多种的不正当措施延误了防疫的最佳时机,加上那时医疗条件有限,导致鼠疫死亡率极高;当时的哈尔滨傅家甸从年12月10日到第二年的1月7日,每天都有上百人死亡,最高的一天死亡人数为人,到疫情结束时该地死亡人数占当地人口的大约三分之一。辽宁省更是“城市农村充满死亡的恐怖,棺木销售一空,许多人家不得不实行蒿葬。到年人心仍在动摇,生气尚未复苏”。很多村子甚至出现了阖家毙命、整村死亡的情况;疫情过后东北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上百里廖无人烟的情况。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为了尽快扑灭鼠疫,清*府和社会各个组织开始了大范围引进西方先进的防疫手段,当时的医学博士伍连德通过解刨尸体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并设计了“伍氏口罩”让中国人来防疫;伍连德还通过与各地*府的沟通,制定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提倡分餐制、隔离疫区、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方案。
有了伍连德和*府制定的这些方案,各地开始了加强交通管制的措施,呼吁人们不去聚集,对于发现的患病医院隔离,避免了瘟疫的再次传播,而且还在疫区大量发放简易口罩来降低鼠疫传播的可能性。同时各大报刊,比如《盛京时报》、《大公报》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发表有关现代医学卫生的知识,帮助民众建立基本的防疫观念。
而且为了防止尸体中病菌的传播,伍连德还向清*府上书建议焚烧尸体,这在当时震惊了清*府;但是在权衡利弊后,还是同意了这项提议,开始在民间修建火葬场。起初民众很是抵触,但是随着这些防疫效果的显现,他们的心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慢慢接受了火化尸体的方式。同时为了破除封建迷信,各大媒体和民间商会等组织也不遗余力地发表摒弃旧风俗的文章,通过舆论战击败了那些愚昧和偏见,改变了传统社会风俗;使人们接受了西医的治疗方法,认识到了中医的局限性。
最终以伍连德为首的一批优秀医生,在外务部右丞施肇基、东三省总督锡良等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就消灭了这场流行性鼠疫。伍连德也被誉为了国内外防疫科学的权威,并在年上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名单,成为了世界上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