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第28个“全国爱牙日”,宣传主题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我们邀请医院主任医师曾利伟、陈林林、欧晓艳、叶芳,副主任医师*美贞、史彦等六位专家从不同专业角度为您介绍常见口腔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牙周病
牙周病是造成成年人失牙的首要原因,并且与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相关。牙周局部的微生物本身、其代谢产物及机体在刺激下产生的致炎因子又是某些全身疾病的重要加重因素。
牙周病和呼吸道感染口腔为呼吸道疾病病原菌提供了定植的场所,牙菌斑可称为呼吸道病原菌的“菌库”。牙周病所致的炎性介质的增多,可影响呼吸道的上皮,使呼吸道更加容易感染。
牙周病和心脏病患有牙周疾病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牙周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均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是牙周疾病和心脏病之间的联系。
牙周病和脑中风和牙周炎诱发心肌梗塞和冠心病一样,牙周炎也可诱发缺血性脑中风。牙周炎成为脑中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牙周病和胃病口腔内有余种微生物,口腔卫生不好,有些致病菌在胃里就会繁殖。胃炎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而在不清洁口腔的牙菌斑中也检出了这种细菌。
牙周病和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有牙周炎的孕妇发生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率是正常人的7.5倍。
牙周病和糖尿病糖尿病可并发牙周炎。研究证明,牙周炎和糖尿病有双向关系,即牙周炎如不治疗反过来加重糖尿病。同时,牙周炎或牙周感染的存在能增加糖尿病的并发症的危险。
牙周病和老年性痴呆在充分咀嚼时,大脑一些区域血供增加,反之则血供减少,有些脑细胞萎缩退变加剧,推测老年人能否充分咀嚼和脑细胞萎缩退变有相关性。
牙周病和男性性功能障碍研究表明,患有牙周疾病的男性,尤其是30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其患有性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
牙周病和癌症研究发现,与牙龈健康者相比,有牙龈疾病史的男性患上癌症的风险要高14%。
主任医师叶芳
缺牙
牙齿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器官,缺了牙不仅影响食欲,还会导致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疾病。
一方面,在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口腔后,被牙齿逐渐嚼碎,食物被咀嚼的同时也对口腔起到刺激的作用,引起神经反射;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胃肠蠕动,加快营养成分的吸收。当个别牙齿缺失或牙列缺失后,咀嚼效率随之降低或丧失,唾液分泌减少,未嚼碎的食物进入胃肠,胃肠系统的负担随之加重,从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严重者可出现消化系统的疾病。
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缺失牙,也不论缺失牙齿数目的多少,均应及时镶配,以便恢复牙列的完整及功能,这也有利于保持余留牙牙槽骨和其他口腔组织的健康。同时,缺牙应该及时修复,不能延误,否则会对剩下的健康牙造成影响,给将来的修复造成困难,而且缺牙时间越长,修复效果也就越差。
主任医师曾利伟
龋病
龋病俗称“蛀牙”,是由口腔中多种因素作用所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蛀牙并不是真正被虫子咬了,而是由于口腔清洁不彻底,牙就慢慢形成了牙菌斑,附着在牙上引起牙齿腐蚀。牙菌斑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含有造成龋齿的细菌。每次进食后,细菌会和食物中的糖分等物质发生化学作用,残生腐蚀牙齿的酸性物质,久而久之,牙齿的珐琅质破坏,形成了较脆弱的小蛀斑。若继续恶化,就会形成牙洞,即蛀牙。
龋齿成为一个病灶,细菌的大本营。细菌的*素经血流可到全身的各个部位。龋齿病灶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风湿性心脏病或病*性心肌炎。龋齿病灶引起的根端肉芽肿、囊肿、牙髓感染等完全可成为感染病灶,在过度疲劳,感冒等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诱发肾炎、风湿热、扁桃体炎、脓疱疮、猩红热、败血症等。
副主任医师史彦
口腔粘膜病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有溃疡、糜烂、假膜、痂皮、萎缩、丘疹、色素、斑、肿块、疱等等病损表现。
口腔黏膜病有不少与口腔外疾病有关,有些还是全身性疾病的特征性口腔表现,如:1、最常见于“复发性口腔溃疡”,这是粘膜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最大特点是周期性更换部位发生口腔溃疡,溃疡会自愈;2、疱疹病*、结核、人类免疫缺陷病*(HIV)感染引起的口腔表现;3、因为牙齿的尖锐部位刮伤、烫伤等造成的创伤性溃疡;4、因贫血、白血病、化疗、放疗、过敏等造成的口腔黏膜病;5、慢性粘膜病“扁平苔藓”、“天疱疮”等;6、极少的也有可能是癌性溃疡。
副主任医师*美贞
口腔癌
口腔癌与全身其他肿瘤一样是一类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其中口腔癌位于第12位。口腔癌多发生于男性,男女构成比为2:1,发病高峰为40~60岁。
目前比较一致认为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外来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性、营养等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免疫状态、遗传因素、基因突变。口腔癌可表现为浸润型、外生型及溃烂型三种。
口腔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60%左右。只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的根本措施是病因学预防。预防的内容包括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如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错位牙、以及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和不良的局部或全口义齿;及时处理癌前病损,如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盘状红斑狼疮、上皮过角化、先天性角化不良以及梅*、着色性干皮病等。
主任医师陈林林
口腔健康之治未病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随着大众对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治未病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于患者是希望能未病先防、免受病痛之苦,于医者是希望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解除病患之忧。不仅全身健康需摄养于无疾之先,口腔健康同样要治未病,且两者相辅相成,维护口腔健康是防控全身疾病的重要手段,防治全身疾病有利于促进口腔健康。
未病先防,加强预防。口腔中的许多常见病可间接危害全身健康,如牙周炎病人患心脏病、冠心病及糖尿病的几率会增加;口腔疾病导致的牙齿脱落无力咀嚼,可引起消化不良、营养缺乏;孕妇的口腔感染还可能导致早产和低体重新生儿。这些疾病多是由口腔中的牙菌斑及其产物引起。
清除牙菌斑是我们口腔“治未病”的首要任务,通过个人口腔维护和专业口腔维护相结合,可以有效控制牙菌斑。个人维护主要包括: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推荐使用水平颤动拂刷法,重点清除牙龈边缘和牙缝处的菌斑,要面面俱到,时间至少2分钟;进食后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平衡膳食,减少甜食摄入次数,多食粗纤维食物,避免过度摄入精细食物。专业维护主要包括:牙齿定期进行局部涂氟、窝沟封闭能有效预防龋齿(蛀牙);全口定期洁治(洗牙)预防牙周炎症等。
已病防变,定期检查。有些全身疾病早期就有口腔表现,如艾滋病患者早期会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表现,糖尿病患者常伴发牙周炎、拔牙创难以愈合的情况。通过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口腔疾病或全身疾病的口腔表征,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某些未能治愈的疾病,更需要定期检查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治疗,防止病变恶化。
众所周知,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精神压力等危害全身健康,同样影响口腔健康,要想保持口腔及全身健康,需要规避不健康生活方式,日常中做到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思想安闲清净、生活规律有度、加强身体锻炼,长久以往,定能达到强身防病之效果。
主任医师欧晓艳
主管: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发:江西省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新闻宣传中心)
编辑:胡骏责任编辑:*迅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