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鼠类和旱獭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近年来,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疫源地面积不断扩大,人间鼠疫时有发生。由于人群进入鼠疫自然疫源性地的活动不断增加,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鼠疫对人类的威胁日趋严重。为做到对鼠疫的早期识别、隔离、报告和有效治疗,减少传播和降低病死率,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相关专家在我国《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鼠疫控制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办发〔〕57号)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鼠疫诊疗方案(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18号)等基础上,制定《鼠疫医务人员培训手册(试用版)》。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鼠类、旱獭等),其它有野生食肉类动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羊、岩羊、马鹿等)、家养动物(犬、猫、藏系绵羊等)。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约有万平方公里(超过了1/10国土面积),主要宿主有13种,主要媒介有14种。
图1.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
2.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具有传染性。败血症型鼠疫患者、发生破溃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跳蚤叮咬传播。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人,将鼠疫传播给人。人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2.直接接触传播。人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经破损皮肤、黏膜而感染。
3.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通过呼吸、咳嗽等方式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造成鼠疫菌传播。
4.实验室感染。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防护不严、操作不当和实验室意外事故,可通过吸入、锐器刺伤等途径感染。
图2.鼠疫在动物间传播及向人类传播过程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疫力。
二、发病机制
当人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或破损皮肤、黏膜接触染疫动物,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后,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其中繁殖,引起感染的腺体极度肿胀,充血坏死,即为“腺鼠疫”。鼠疫菌及内*素,经淋巴循环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出现严重中*症状,包括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肺鼠疫,称为“继发性肺鼠疫”。当肺鼠疫患者的飞沫播散到周围环境,被他人吸入后,引起的肺鼠疫,称为“原发性肺鼠疫”。
图3.鼠疫的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鼠疫潜伏期多为2~3天(1~6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
鼠疫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的临床类型而不同。典型病例突然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临床类型主要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等。
(一)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多见的临床类型。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其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此外,腺鼠疫也可引起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肺鼠疫
根据感染途径不同,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41℃,脉搏细速,呼吸窘迫,呼吸频率增快。患病初期干咳,继之咳嗽频繁,咳出稀薄血性泡沫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肺部听诊有散在啰音(包括干性、湿性或捻发音)。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人多于发病2~3天内死亡。
(三)败血症型鼠疫
最凶险,病死率极高。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窘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救治,常于1~3天内死亡。
(四)其他类型鼠疫
包括肠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和皮肤鼠疫等,均较为少见。此外,尚有轻型鼠疫,临床症状轻微,发热程度不高,淋巴结肿大,但疼痛不严重。
四、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常达(20~30)×/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可见蛋白尿及血尿,尿沉渣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细胞管型。
3.便常规:大便潜血可阳性。
4.凝血功能: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患者在短期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维蛋白原减少(小于mg/dl),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明显增加。
5.脑脊液:脑膜炎型病例可表现为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常大于/mm3,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加,葡萄糖和氯化物明显下降。
(二)胸部影像学
肺鼠疫患者的X线片早期可见肺内单一或多发的浸润影,分布在多个叶段;随着病情进展,可迅速发展为双肺大片实变,甚至“白肺”。
现咳嗽、咳血痰,出现呼吸道症状第2天胸部X线检查。
(三)病原学检查
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鼠疫特异性基因。
2.鼠疫菌培养分离及噬菌体裂解试验。
(四)抗原检查
1.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RHIA),检测鼠疫F1抗原。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鼠疫F1抗原。
3.胶体金纸上色谱方法,检测鼠疫F1抗原。
注:因为胶体金方法假阳性率较其他方法高,胶体金方法检测阳性的标本要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核实。
(五)抗体检查
1.鼠疫间接血凝试验(HIA),检测鼠疫F1抗体。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鼠疫F1抗体。
五、诊断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确诊需要病原学检测结果。
(一)疑似病例
突然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有咳嗽、咳痰、咳血痰或血性泡沫痰,或淋巴结肿大等上述各种类型鼠疫相关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鼠疫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条,可考虑为疑
似病例。
1.发病前9天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
2.发病前9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来自鼠疫疫区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3.发病前9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疑似或确诊鼠疫病人。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具备下列病原学特异性检查阳性结果之一者。
1.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
2.上述标本中鼠疫菌核酸检测阳性同时用免疫学方法检测鼠疫F1抗原阳性;
3.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F1抗体阳转,或鼠疫F1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高。
(三)排除鼠疫诊断
1.在疾病过程中确诊为其他疾病,能解释其所有的临床表现,且针对鼠疫进行的所有病原特异性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在疾病过程中未确诊鼠疫,发病30天后,针对鼠疫进行的抗体检查结果仍为阴性,或达不到滴度升高4倍的标准。
(四)主要问诊和体检内容
1.生活史(居住地、职业,宠物);
2.近期野外生活史(近日是否有到草原的经历,是否接触过野生动物);
3.近期是否接触过高热、有肺部症状的患者,或不明原因突然死亡病人;
4.询问就诊的原因(哪里不舒服?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