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依靠血液透析得以延长生命。但对于老年血透患者而言,其血管条件、心脏功能以及机体状况等因素影响,无法建立长期使用的自体内瘘或者人工血管移植内瘘。不得不使用血透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就像许多肾友说的:讨厌带着导管生活,但没有导管就无法生活!因此,导管的平时使用及功能维护就非常的重要。尤其是一些反复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的血透患者,其可供反复穿刺置管的中心静脉资源更加的紧张,需要加以保护。
我们知道,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血液从导管的动脉端引出,从导管的静脉端回输入心脏。如果导管的功能良好,其回输入的压力是维持在一定的正常值。这个回输入的压力,我们称之为静脉压。当导管的功能不良时,其静脉压就会发生异常。
国外的指南认为导管有效血流量小于ml/min或者泵控血流量达到ml/min时,动脉压小于mmHg和/或静脉压大于mmHg,或者导管的再循环大于10%,可以判断导管出现功能不良。但是,在使用血透导管进行血液透析中发生静脉压高的原因较多,除了导管的功能不良以外,还有以下的原因需要排除:静脉管路受压、体外循环抗凝不足、静脉壶血栓形成、外周循环凝血等。引起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一般来讲有以下几个:导管相关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尖端异位等。
在这几个原因中,比较让人头痛的是纤维蛋白鞘形成。临床中,有时会见到一种极端的案例。患者使用长期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多年,突然,某一天,患者开始出现透析中静脉压高报警,伴有或者不伴有导管走形区域的肿胀疼痛。自此以后,就频繁发生导管静脉压高。如果使用导管的静脉端进行引血,会发生血流量不足。
完善相关的血管造影检查以后,会发现患者多有中心静脉的狭窄甚至闭塞。其静脉端推注造影剂时,会阻力很大,甚至逆向沿着导管显影。
严重的患者会发生导管相关性的感染、脓肿、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导管相关性上腔静脉狭窄▲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我们一旦发现患者在透析中静脉压高,排除其他原因后,确诊与导管相关。就要及时的进行检查、处理。
否则就会出现以下的问题:
1、透析中体外循环凝血风险增加。
2、中心静脉狭窄没有发现,导致透析再循环。
3、中心静脉闭塞没有发现,后续开通中心静脉闭塞的手术风险增加。
4、导管相关性感染没有发现,引起脓肿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5、由于导管与纤维蛋白鞘之间形成感染灶、脓肿,引起导管与纤维蛋白鞘粘连,导管坎墩。
导管与纤维蛋白鞘之间脓肿形成▲
6、由于导管相关性感染,原位更换导管手术风险增加。
7、由于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导致血透中流量不足,频繁溶栓治疗,频繁开放导管,增加导管口空气暴露时间。从而导致感染增加、凝血功能异常。
最后强调:使用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需要遵守规定,佩戴好口罩,做好自身防护;护理人员要加强无菌操作意识,仔细观察监测导管相关压力数值,及时反馈医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