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主任您好,咱们今天的话题是儿童中耳炎,那么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都有什么呢?
耳部的解剖位置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其中鼓室为含气空腔,内含听小骨,是声音传到的重要通路。
.小儿咽鼓管发育特点
正常人鼻咽部和耳朵是相通的,从鼻咽部到中耳之间的这条通道叫咽鼓管,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病原体及分泌物很容易经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2.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
比如感冒、鼻炎、咽炎等,而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等常常会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当鼻咽部存在大量细菌的时候,这些病原体就很容易进入耳部。
3.婴儿喂奶不当
如婴儿平躺着喝水、喝奶,水或奶会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导致中耳炎的危险。所以,宝宝喝奶或其他饮料时,要将他的头抬高一些,并随时给他擦掉流出来的水或奶。
4.外耳蔓延
给小儿掏挖耳朵,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
5.败血症
少数中耳炎是由于败血症引起的,常见的病菌是金*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
6.不洁环境
如吸烟、通风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孩子接触感冒病菌或病*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7.疲劳、睡眠不足或体力消耗过大引起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8.治疗中断
通常急性中耳炎在吃了几天药后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消失,这时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就认为宝宝已经好了,停止吃药和治疗。中途停止治疗是急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甚至转为慢性的原因之一。
李主任,具体的临床症状都有什么呢?
.全身症状
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通常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2.耳痛
为本病的早期症状。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寐,烦躁。婴幼儿则哭闹不休。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宣泄,疼痛顿减。
3.耳鸣及听力减退
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患者察觉。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
4.耳漏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乃至脓性。如分泌物量甚多,提示分泌物不仅来自鼓室,亦源于鼓窦、乳突。
中耳反复发炎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李主任?
.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袭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2.治疗不当或病情严重者,可遗留鼓膜穿孔、中耳粘连症、鼓室硬化或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引起各种并发症。
3.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好时间,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孩子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日常预防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下哪些呢李主任?
锻炼身体,保证睡眠,提高身体素质。
广泛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应适当控制其流出速度。
防治呼吸道感染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在感冒期间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增多,此时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感染中耳炎。孩子感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的耳部是否有异常,尤其是对得过中耳炎的儿童更要引起重视。
避免婴幼儿呛咳。
给孩子喂奶时避免过急或奶嘴上的孔较大,宝宝来不及吞咽而引起呛咳,使乳汁通过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感染。
避免耳外伤。
如给孩子挖耳朵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耳内的皮肤黏膜及鼓膜而引起感染。
鼓膜穿孔及鼓室置管者禁止游泳,洗浴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
今天非常感谢李主任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有关于儿童中耳炎的病因、症状以及日常预防注意事项。
最后,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