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
1心脏有基础病变:关闭不全的瓣膜更容易发生SIE,关闭不全,血液更容易反流,在血液反流冲击压力低的一侧时破坏内膜的完整性,故菌栓总是长在压力低的一侧。和SIE不同的是SLE的limban-sack,狼疮的疣状心内膜炎,栓子长在高压区。
2出现不规则发热。
血培养,能确诊和加药敏。
3周围体征
因为是感染性疾病,细菌原发的长在心腔内部,细菌繁殖,释放*素,脓*血症、败血症。*素和细菌往全身流,造成全身多器官的炎症反应,自然器官就出现相应的表现,有关免疫反应的,脾大、贫血、肾炎、关节炎。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换瓣不现实。不治不行,治也不行。
感染性心内膜炎:原发病灶在心内膜,可想而知,只要是有血管的地方,血管就无处不在,可以理解为原发性的脓*血症、败血症。这肯定会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造成免疫激活的表现,脾大、贫血、肾炎、关节炎,全身免疫系统反应。
确诊该病:血培养。两个作用:一是确定是哪个细菌。二是可做药敏。因为原发病灶在心内膜,所以,给多好的抗生素效果都不明显。抗生素最少4-6周。临床治愈标准:在用抗生素后4-6周的第一周,第二周,第六周,分别查三次血培养,均为阴性。
急性:初发,青年,金葡菌。
亚急性:链球菌。有心脏基础病变。长期不规则发热。
这个病就不可能不感染心脏瓣膜,化脓感染,脓肿形成,在高压力之下,脓肿穿破,瓣膜穿了。
SIE侵犯的瓣膜的破坏都是关闭不全的破坏。既能是二尖瓣关不住,左室向左房反流,也能是主动脉瓣膜关不住,主动脉向左室返流。返流血液从高压区向低压区反流从而冲击低压区心脏内膜,内膜变的粗糙不光滑,血栓形成的条件来了。就容易形成附壁血栓。而且还是含菌栓子。
同时,因为血管炎,会出现周围体征。
和二狭的心房球形血栓相比,该血栓更容易栓塞,因为菌栓更松软,容易脱落。流到哪儿栓哪儿,同样也会栓塞冠脉,引起心梗。
栓塞下肢动脉,患侧肢体皮温低,没有动脉血,温度升不起来。静脉病变,患肢皮温高。5P征,这是脉管炎的5P征,骨筋膜室综合征的5P征。骨筋膜室综合征把神经血管压迫以后,导致损伤远端肢体失去感觉、失去运动、没有疼痛、没有脉搏、皮肤没有颜色。
杵状指更应该理解为在组织细胞缺氧的时候,血管反应性增生所致。中*比缺氧更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杵状指。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金葡菌)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变多发生于原来无病变的正常心内膜,主要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三尖瓣者少见。引起急性化脓性心内膜炎,致瓣膜溃烂、穿孔或破裂;在破溃瓣膜表面,形成巨大而松脆的含大量病原体(如细菌)的赘生物。有时,炎症累及瓣膜根部的内膜和心肌,形成环形脓肿。松脆的赘生物破碎后形成含菌性栓子,常引起远处器官血管的含菌性栓塞,引起败血性梗死,即在梗死处形成继发性脓肿。
本病起病急,发展快,病程短,虽经治疗,仍有50%以上的病例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心脏
病变主要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常在原有病变的瓣膜或缺损的间隔上形成赘生物赘生物单个或多个,体积较大或大小不一,菜花状或息肉状(图8-30)。严重时,瓣膜可发生溃疡、穿孔和腱索断裂。赘生物呈污秽灰*色,质松脆易碎裂、脱落。
光镜下,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坏死物组成,其深部有细菌团(图8-31),溃疡底部可见肉芽组织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瓣膜的损害可造成瓣膜口狭窄和(或)闭锁不全,导致心力衰竭。临床上可听到相应的杂音,但杂音强弱常呈多变性,这与赘生物的变化有关。
2血管
由于赘生物碎裂脱落形成栓子,引起动脉栓塞。栓塞最多见于脑,其次为肾、脾和心脏,并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梗死,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由于栓子常来自赘生物的浅层,不含菌或极少细菌,加之细菌*力弱,因此一般不引起败血性梗死。
由于*素和(或)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微小血管壁受损,引起血管炎,发生漏出性出血。临床表现为皮肤(颈、胸部)、黏膜(如口腔、睑结膜)及眼底出血点(Roth点)。
部分患者,由于皮下小动脉炎,于指、趾末节腹面、足底或大、小鱼际处,出现红紫色、微隆起、有压痛的小结节,称欧氏小结(Oslernodule)。
3肾脏
可因微栓塞引起局灶性肾小球肾炎,或因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引起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4败血症
细菌和*素的持续作用,致患者有长期低热、脾脏肿大、白细胞增多、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及血培养阳性等迁延性败血症的表现。
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出现上述表现,应考虑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时合理地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可以挽救患者于重危之中。但瓣膜赘生物的机化和瘢痕形成,极易造成严重的瓣膜变形,而导致慢性心瓣膜病。
心内膜上形成赘生物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本病理过程(图3-9-1/文末彩图3-9-1)。
赘生物形成受累的瓣膜往往不止一个,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多见,可造成瓣叶破坏、穿孔、腱索断裂及心肌脓肿;
赘生物碎片脱落致周围血管栓塞;
病原体血行播种在远隔部位形成转移性脓肿;
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肾小球肾炎、肝脾肿大、关节炎、腱鞘炎、心包、心肌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理是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1心内膜自身病变
心内膜自身病变或者修复延迟为细菌定植提供了场所。心脏器质性病变存在时,血流由正常的层流变为涡流和喷射,从高压腔室分流至低压腔室,形成明显的压力差,冲击血管内膜使其受损,内层胶原暴露,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积聚。
2菌血症
致病菌所致的菌血症为必要条件,而反复发生的菌血症使机体产生抗体,介导病原体与损伤部位黏附形成赘生物,进一步将细菌包裹于赘生物中不受机体免疫系统作用。
3免疫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力异常,未能及时清除致病菌。
以上三方面共同作用,使得细菌得以在心内膜定植并形成赘生物,当赘生物不断增大并破裂时易形成栓塞,其内细菌产生菌血症或脓*血症并形成转移性播种病灶。
1发热
见于95%以上患者,为驰张热。但部分病人热型不典型,甚至没有超过38.5℃的发热。
2心脏杂音
见于90%患者,且杂音易变,最具特征的是新出现的病理性杂音或原有杂音的改变。根据致病菌侵犯的瓣膜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杂音。
3皮肤及其附属器和眼的五大表现
皮肤淤点,Osler小结,Janeway斑,Roth斑,甲下线状出血(图3-9-2~3-9-4/文末彩图3-9-2?3-9-4)。
4脾
大约30%患者可以出现脾肿大,与病程有关,慢性病程者常见。
5贫血
为轻、中度。
Osler小结呈紫或红色,稍高于皮面,直径小至1?2mm,大者可达5?15mm,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的掌面,大小鱼际或足底可有压痛,常持续4?5天才消退。
需要注意的是Osler小结并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所特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伤寒、淋巴瘤等疾病中亦可出现。
Janeway损害是指出现在手掌和足底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性或红斑性损害,为化脓性栓塞所致。
少数病人可有视网膜病变,表现为椭圆形*斑出血伴中央发白,有时眼底仅可见圆形白点成为Roth斑。
血培养
抗生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