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近期,随着水温下降,淡水养殖品种的小瓜虫呈频发态势,以前一个月也见不到几例,现在却基本天天可见!甚至以前很少感染的养殖品种也有发现生感染了。如果采取的预防措施不当加上治疗不及时等,死亡率可以高达90%以上,甚至全*覆没!必须重新审视这个病害。想要处理好小瓜虫,必须从基础知识开始了解。
小瓜虫知多少?小瓜虫在学术上的分类,纤毛虫中的多子小瓜虫,身体浑圆像个球体,可以说是原虫中的“大个子虫”,连肉眼都能看见它!此虫繁殖快,特别是在水温16度-25度间,更适合它的生长繁殖。该虫具有发病快,繁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1个小瓜虫在一个晚上通过二次分裂就可以产生个小瓜虫幼虫,多数淡水鱼类深受其害。小瓜虫在我们水产行业,很多人觉得小瓜虫,就像癌症一样,很难治疗,这个和小瓜虫特殊的生活史和形态结构有关;关于小瓜虫的生活史:我们知道小瓜虫生活的3个阶段,不需要中间宿主。滋养体期
这个阶段,小瓜虫的幼虫进入鱼的皮肤或鳃后到小瓜虫长成成虫并离开鱼体的阶段;此为寄生阶段,虫体能进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后,就不再分裂了,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
鱼因此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黏性物质将幼虫包围,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小囊泡。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肉眼可见的小白点,但被包围在小囊泡中的幼虫照样可以利用鱼的组织细胞作为营养,进一步发育成虫,由于寄生阶段的虫体被宿主所分泌黏性物质形成的保护层所保护,因此药物难以渗透。长大为成虫后,往往破囊而出,漂落于水体中。
包囊阶段
从小瓜虫成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寄生阶段的小瓜虫成熟后才会离开鱼体,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约3-6h)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膜将虫体包住,形成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个幼虫。由于有包囊的保护,这个阶段的虫体对药物也不敏感。
掠食体阶段
幼虫发展到一定阶段,冲破包囊,能够自由游动,进入感染鱼体的阶段。即小瓜虫的生活史中的掠食阶段。此阶段的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
在鱼体皮肤或鳃上形成前面所见的小囊泡,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孵化后24小时内的侵染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侵染力逐渐下降。此期是药物敏感期,如果在1-2天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小瓜虫预防措施小瓜虫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它对宿主无选择性,不仅喜欢寄生在*骨鱼、叉尾鮰这些无鳞鱼身上,各种淡水鱼、洄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尤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水质条件恶化的条件下,更易发此病;从鱼苗到成鱼各年龄组的鱼类都有寄生,但主要危及鱼种。小瓜虫繁殖快,具有暴发性发病特点,多数淡水鱼类深受其害,以*骨鱼为例,我们建议防治小瓜虫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预防,一来简单省事,二来用药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小瓜虫治疗方案了解到小瓜虫在繁殖阶段的弱点,我们就要针对于此进行有效的防治:1、彻底清塘。放养鱼种前用生石灰对养殖池塘彻底清塘。2、提高养殖水体水温。池塘养殖条件下在秋末、冬初及初春时期可通过适当降低水位以提高水温的办法实施预防。3、提高养殖鱼类免疫抗病力。鱼类生理状况与小瓜虫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鱼类机体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受到小瓜虫掠食体的侵袭。因此,在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应加强养殖鱼类营养,建议使用高浓五*+超能多维以提高鱼类的免疫抗病力。4、培肥水质。小瓜虫病的发生与池塘水质的关系密切,水质越瘦越容易爆发小瓜虫,可以把水体适当的培肥,也有利于抑制小瓜虫的生长。*芩、*柏、*芪、大*、*连、大青叶。本品为灰*色粉末;气微香,味苦。清热解*,对水产动物由假单胞菌、弧菌、嗜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有良好效果,如水产动物由细菌性引起的肠炎、烂鳃、赤皮、细菌性败血症、虾红体病等细菌性疾病。拌饵投喂;水产动物每1kg体重0.25g(按5%投饵量计每1kg饲料用本品5.0g)。外泼:一方水体用量0.3g,即每亩水体用克,情况严重时可以酌情加量使用。1、拌饵均匀投喂;2、包装物用后集中销毁。
佰牧生物
--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