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葡菌败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儿科学会指南临床报告益生菌和益生元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用什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901/7433865.html
本文由倪寅推荐

DanW.Thomas,MD,FrankR.Greer,MD,andCOMMITTEEONNUTRITION

缩写词

LGG—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rhamnosus)GG

FOS—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

IBD—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RCT—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

CI—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

RR—相对风险(relativerisk)

OR—比值比(oddsratio)

NE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

CUC—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ulcerativecolitis)

IBS—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

GOS—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

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

摘要:

本临床报告综述了当前已知的益生菌和益生元产品(包括添加入市售婴儿配方奶和其他儿童食品中的产品)的健康效益。益生菌是指含有活微生物,并可改变宿主菌群的补充剂或食物。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明使用益生菌在以下方面有适度的效果:(1)在健康儿童中治疗急性病*性胃肠炎;(2)在健康儿童中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一些证据表明,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在至克之间)中,益生菌可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目前已就使用益生菌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婴儿肠绞痛,或预防儿童特应性疾病等进行了多项RCT,结果虽令人鼓舞,但它们毕竟只是初步结果,仍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尚无证据证实益生菌有益于治疗/预防人类癌症或治疗克罗恩病患儿。此外,在免疫功能低下,长期虚弱,或病情重又使用植入医疗装置的婴儿和儿童中,使用益生菌仍存在安全方面的担心。

益生元是指含有不易消化的食物成分,可以选择性地刺激固有益生菌的良性生长和/或活性的食品或补充剂。母乳中含有大量的益生元。虽然益生元对于预防健康婴儿发生特应性湿疹和常见感染可能具有一定的长期效益,但罕有RCT研究益生元在儿科中的应用,仍需要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来进行验证。

《儿科学》(Pediatrics);:–

引言:

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是人类和地球整体健康中的重要因素。为了优化肠道微生物环境,人们对向营养产品中添加益生菌和益生元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像抗生素一样,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使用和功效应受到循证医学的支持。本项临床报告的目的在于:综述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医疗用途,并总结它们作为儿童食品(包括婴儿配方奶)中添加的膳食补充剂的目前已知的健康效益。在考虑益生菌和益生元对病人有效性和收益时,本报告中的指南将为儿科医疗服务提供者做出恰当决策提供帮助。

定义:

益生菌:一种口服补充剂或食品,内含的活微生物数量足以改变宿主菌群,并具有潜在的健康效益。1–3

益生元:一种有益于宿主的不易消化的食物成分,可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多种固有益生菌的良性生长和/或活性。1–4

合生素:一种同时包含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产品。但可表明该产品中的特定益生元对益生菌协同作用的证据并非必须条件。合生素可以作为单独的补充剂,也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存在于功能性食品中。1–3

Postbiotic:益生菌产生的,可影响宿主生物学功能的代谢副产物。5,6

功能性食品:任何经过改进,可提供其本身所含营养成分以外的健康效益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它必须仍属食品,并且必须已证实在正常膳食摄入量时就足以产生效益。可能的效益包括改善健康和/或降低疾病风险等。任何包含益生菌或益生元的食品都是功能性食品。例如,含活菌的酸奶就是功能性食品,它含有益生菌、益生元以及其他膳食营养。母乳也可被认为是一种功能性食品,它含有大量的低聚糖(益生元),并且可能含有某些天然存在的益生菌(据一项研究报告,采集母乳中的双歧杆菌计数为每毫升个)。7

益生菌有哪些?

益生菌通常为乳酸菌属、双歧杆菌属或链球菌属的微生物。1–3,8–14这些细菌具有发酵能力,为专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通常不运动,具有不同的形状,可以产生乳酸。其固有的生物学特性使其能够在人体消化道内占据主导地位,并对潜在的致病微生物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按照目前的推测,这些微生物产生的小分子代谢副产物(包括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可对宿主的生物学功能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这些代谢副产物有时被称为“postbiotics”,并可能具有免疫调节功能。5,6,15迄今为止研究最多的益生菌包括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rhamnosusGG,LGG)、乳双歧杆菌(雷特氏B菌,Bifidobacteriumlacti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这些益生菌与克雷伯菌属、假单胞菌属、沙雷菌属和变形杆菌属微生物存在着显著区别,后面这几种也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菌群,通常为革兰氏阴性、有运动能力,不产生乳酸。这些具有潜在有害性的细菌可能穿过肠上皮,并可能导致人体出现疾病。16,17目前,人们对某些酵母和酵母副产物(如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boulardii])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并经常将其作为益生菌剂使用。益生菌可作为药物或补充剂形式单独给药或摄入,也可以添加入功能性食品中或与其相混合,或者本身就是功能性食品的天然成分。

益生元有哪些?

益生元通常是一些低聚糖,可以天然存在,也可以作为膳食补充剂添加在食品、饮料和婴儿配方奶中。4虽然它们不易被人体消化,但它们在消化系统中的存在可选择性地增强某些益生菌(尤其是双歧杆菌属微生物)在结肠中的增殖。低聚糖益生元常包含末端为葡萄糖的果糖链,通常由10个或10个以下糖分子构成,低聚糖益生元包括低聚果糖(FOS)、菊糖、低聚半乳糖(GOS)以及大豆低聚糖等。菊糖是一种复合低聚糖,包含多个FOS分子。构成膳食纤维的复合多糖也可被视为是益生元剂。

虽然膳食核苷酸不符合益生元的确切定义,但它们也属于益生元类制剂,具有免疫调节和直接的肠道生物学特性。18某些婴儿配方奶也添加有数量有限的游离核苷酸(7–20mg/dL)。18另一方面,母乳含有大量但数量不定的低聚糖(14g/L)和游离核苷酸(非蛋白氮最多可达20%)。19现在,也有部分婴儿配方奶制造商在他们的产品中添加低聚糖益生元。面向较大婴儿、儿童和成年人的饮料和营养补充剂含有数量不等的低聚糖和核苷酸添加剂。

与胎儿类似,婴儿在出生时胃肠道也处于无菌状态,但随后细菌定植迅速发生。20–22新生儿的胎龄、分娩模式和饮食似乎都对该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对于通过剖宫产分娩出生、早产和/或在围产期或产后接触过抗生素的新生儿,肠道共生益生菌的定植有所延迟。通过阴道分娩的婴儿,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粉喂养,出生48小时的细菌定植模式均类似。然而,在出生后第7天,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中,约有三分之二出现脆弱类杆菌(Bacteroidesfragilis)占优势的情况,相比之下,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只有22%。20

在发展中国家,在婴儿满月之前,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现了以双歧杆菌属为主的菌群定植,而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出现了类杆菌属与双歧杆菌属微生物的均等定植。但是,在物质丰富国家,母乳喂养和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之间的区别较不明显。15

在婴儿期之后,肠道菌群的组成一般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的粪便菌群组成变化较少,也不像婴儿这样依赖于饮食。事实上,在婴儿期之后,结肠中的细菌浓度通常为每毫升肠内容物个菌落形成单位(相当于人体内人类细胞总数的10倍),且厌氧菌的数量远远超过好氧的大肠菌群。23通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结肠菌群包含种不同的细菌,但整个菌群的99%由其中的30至40种组成。23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试图使用“微生物区系(microbiota)”和“微生物组(microbiome)”这两个全新的描述性术语来替代“菌群(microflora)”等旧术语,以更好地定义一个人的微生物环境。24“微生物区系”是指存在于某人的身体器官或部位的所有微生物组成的群体,而人体“微生物组”是指栖息在某人体内的整个独特的微生物种群及其遗传物质的总和。

肠黏膜防御系统是复杂而精密的免疫调节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肠道菌群。21,25–30对自身和非自身抗原的识别开始于人的幼年,甚至在子宫内可能就已经开始,而且出生后不久消化系统内发生的事件对其具有显著的影响。小婴儿的饮食、细菌定植状态、早期接触潜在感染性病原体和抗生素以及婴儿的基因型都可对消化系统的免疫应答造成显著影响。目前认为,许多疾病(包括肠道和非肠道疾病)的发生都可能与肠黏膜防御系统早期发育的失调或紊乱有关。28,29这些疾病包括具有特应性(哮喘、湿疹和变应性鼻炎)或自身免疫性的疾病(多发性硬化症、1型糖尿病和慢性炎症性肠病[IBD])。28当然,决定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发育的最重要因素是其自身的遗传易感性。25

人们认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的分子基础在于成熟T淋巴细胞对于触发分子(例如肠道内的那些来自饮食和细菌分解产物的分子)的识别和应答。29触发分子还包括膳食核苷酸和低聚糖。位于T淋巴细胞膜表面的Toll样受体可促进这些触发分子的识别,并最终导致在随后接触到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分子时发生专一性T淋巴细胞识别和应答。因此,T淋巴细胞对肠道病原体上结合的特定低聚糖的识别在胃肠道疾病的预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鉴于其对肠道菌群定植和免疫功能的重要影响,婴儿的早期饮食和肠道微生物环境被认为是人体整体健康的关键因素。目前认为,益生菌、postbiotic细菌副产物和膳食益生元对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发挥了积极作用。人们还认为,在新生儿期接触“无益”微生物和抗菌药物可导致易感人群出现免疫失调,并可能导致某些慢性疾病状态。有证据表明,母乳中含有单核细胞,可将肠内产生的细菌成分从母亲转移给婴儿。小婴儿摄入的母乳含有来自母亲的细菌成分,可以影响小婴儿的免疫系统发育。这个过程称为“细菌印记”,其整体生物学效应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1

使用益生菌预防和治疗临床疾病

参考文献中包含关于益生菌和益生元临床应用的综述。4,8–14下面将讨论对益生菌和益生元临床有效性的循证分析结果。必须强调的是,虽然目前缺乏疗效证据,但并不意味着今后的临床研究无法确定益生菌和益生元具有显著的健康效益。

急性感染性腹泻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预防

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果显示,益生菌对于预防健康婴儿和儿童发生急性胃肠道感染具有适中的效益。32–35大多数研究在托儿所中进行。所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包括LGG、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乳双歧杆菌或路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reuteri),或混合入乳汁或婴儿配方奶,或作为口服补充剂摄入。在RCT中,轮状病*是急性腹泻的最常见原因。在Weizman等人进行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36中,名婴儿(年龄在4-10个月)在为期12周的研究期间,分别接受了含乳双歧杆菌或路氏乳杆菌的益生菌配方奶粉或未添加益生菌的对照配方奶粉。这项研究共持续2年,在14家不同的托儿所中进行。与对照组婴儿相比,补充益生菌的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腹泻发作的次数较少,时间较短。对照组婴儿人均腹泻0.59天(95%置信区间[CI]:0.34–0.84天),相比之下,在补充乳双歧杆菌和路氏乳杆菌的研究组中分别为0.37天(95%CI:0.08–0.66天)和0.15天(95%CI:0.12–0.18天)(P.)。在为期12周的研究期间,对照组婴儿人均发生0.31次腹泻发作(95%CI:0.22–0.44次发作),相比之下,在补充乳双歧杆菌和路氏乳杆菌的研究组中分别为0.12次发作(95%CI:0.05–0.21次发作)和0.02次发作(95%CI:0.01–0.05次发作)(P.)。在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方面未发现显著效果。在法国的托儿所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中,37,名健康儿童经过随机分组,分别在4个月的时间内饮用标准酸奶或添加了干酪乳杆菌的酸奶。在研究期间,饮用益生菌酸奶的儿童腹泻发作少于饮用标准酸奶的儿童(15.9%vs22%;P=.03)。

关于使用益生菌预防托儿所内急性轮状病*胃肠炎,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托儿所中,要预防1名儿童发生院内轮状病*胃肠炎,大约需要7名儿童接受LGG。38迄今为止,现有数据并不支持常规使用益生菌预防托儿所内轮状病*腹泻。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在长期医疗机构或托儿所中,对儿童使用益生菌可能有益。在美国,就降低最常见的急性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而言,新近可用的五价轮状病*疫苗39可能比益生菌效果更好。

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在发达国家的健康儿童中进行的高质量RCT提供了良好的数据,表明益生菌在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具有治疗效益。在由Szymanski等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40LGG给药显著缩短了急性轮状病*腹泻的持续时间(平均缩短了40小时),但对因任何其他病因导致的腹泻的持续时间没有效果。使用益生菌还将需要静脉补液的时间平均缩短了18小时。已发表的其他多项荟萃分析41–43以及一项Cochrane综述的结果44也显示了益生菌治疗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效益。这些报道表明,益生菌可减少腹泻便的次数,并将腹泻的持续时间减少了约1天。这些效益具有菌株依赖性。LGG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有效的益生菌,且当剂量大于个菌落形成单位时具有剂量依赖性。在腹泻的病程早期给予益生菌的效果较好,且在患有继发于病*性肠胃炎的水样泻,但其他方面健康的婴幼儿中最为有效,但对于侵袭性细菌感染无效。因此,有证据支持在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程早期使用益生菌(尤其是LGG),以将腹泻持续时间缩短1天。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预防

对已发表RCT结果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益生菌有益于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45–48其中大多数研究在启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呼吸系统感染(中耳炎)时开始使用益生菌。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将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风险从28.5%降低至11.9%(相对风险[RR]:0.44[95%CI:0.25–77];P=.)。45LGG、乳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和布拉酵母菌是RCT中最常用的制剂。使用益生菌大约可以预防七分之一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45这些研究中的儿童或接受了补充益生菌的配方奶粉或接受单独的益生菌作为预防性治疗。据1项荟萃分析报告,与安慰剂相比,无论是使用布拉酵母菌副产物还是LGG,益生菌治疗均显著降低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几率(比值比[OR]:0.39[95%CI:0.25–0.62];P.)。这2种治疗间无显著差异;活性益生菌治疗相对于安慰剂的整体合并OR为0.37(95%CI:0.26–0.53;P.)。48因此,益生菌可用于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治疗

关于在儿童中使用益生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效果,尚无已发表的RCT。因此,不推荐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因抗生素引起腹泻的患儿提供医护的临床医师必须对考虑益生菌治疗或中止/调整抗生素治疗的效益加以权衡。关于使用益生菌治疗艰难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尚无RCT发表。

特应性疾病

特应性疾病的预防

如前所述,新生儿和小婴儿肠道细菌定植的顺序对于免疫应答的发育可能非常重要。21免疫系统对“自我”和“非我”的识别,以及其后产生的炎症反应的类型都可能受到婴儿的饮食、共生性肠道细菌种群的获得以及遗传易感性的叠加影响。在妊娠期间,胎儿的细胞因子炎症反应谱由细胞介导的免疫(1型辅助性T细胞[Th1]型)向体液免疫(Th2型)转变。因此,婴儿早期的全身性免疫应答通常为Th2型。从以Th2型为主的应答向更为平衡的Th1-和Th2-型应答的最终转变缺失或延迟可能导致过敏性疾病的风险。49从理论上说,在产乳酸的天然固有肠道细菌的发展期间,给予益生菌可促进免疫向着更为平衡的Th1和Th2炎症反应方向发育。50现已证明,特应性儿童与无特应性儿童的肠道菌群不同。具体来说,与无特应性儿童相比,特应性儿童体内的梭状芽孢杆菌属微生物较多,双歧杆菌属微生物较少,15,51这为向存在特应性疾病风险的婴儿(尤其是采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给予益生菌提供了依据。

在一项双盲RCT中,名孕妇在妊娠的最后4周分别开始接受LGG或安慰剂。如果婴儿发生特应性疾病(特应性湿疹、变应性鼻炎或哮喘)的风险较高,治疗将持续至婴儿出生后6个月,并同时向哺乳的母亲及其婴儿给药。52共计对母婴接受了随机分组,分别在母乳喂养期间接受为期6个月的安慰剂或LGG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婴儿发生慢性复发性特应性湿疹。在名参与研究的儿童中,有46人(35%)在2岁前确诊特应性湿疹。LGG-治疗组中的特应性湿疹发生率为15/64(23%),在安慰剂组中为31/68(46%)(RR:0.51[95%CI:0.32–0.84];P.01)。要预防1例慢性复发性特应性湿疹需要接受LGG治疗的母婴对数为4.5。在4岁前,LGG治疗组中有26%的婴儿发生湿疹,相比之下,在安慰剂组中为46%(RR:0.57[95%CI:0.33–0.97];P.01)。然而,原始研究组中只有67%在第4年的随访时接受了分析。这些结果支持在妊娠晚期给予孕妇,以及在哺乳期前6个月给予母婴益生菌对于预防存在特应性疾病风险的婴儿发生特应性湿疹具有一定效果。然而,根据Kopp和Salfeld在最近的一篇综述中的总结,这些结果尚未在随后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53相反,Taylor等人54发现,益生菌补充剂没有降低高风险儿童发生特应性皮炎的风险,并报告随后变应原致敏有一定增加。Prescott和Bj?rkstén的一篇综述55和年的一篇Cochrane综述56总结道,尽管一些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在孕妇或婴儿中常规使用益生菌补充剂来预防小儿过敏性疾病。对于研究结果的不同有多种解释,包括宿主因素(如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地理区域和饮食)以及研究变量(包括所用益生菌的菌株和剂量)等。55,57

特应性疾病的治疗

在一项RCT中,53名患有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澳大利亚婴儿接受了为期8周的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fermentum)或安慰剂治疗。在第16周时的最终评估时,以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SCORAD)指数随时间推移的变化来衡量,与接受安慰剂的儿童相比,接受益生菌的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范围和严重程度都有显著改善(P=.01)。58,59这些结果令人鼓舞,但年的一篇Cochrane综述60总结道:尚未证实益生菌可有效治疗湿疹。

在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中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的肠道在出生时是无菌的,出生不久后开始细菌定植。20–22早产儿获得“正常”消化道菌群的过程经常出现延迟和异常,这可能是因为肠道喂养受限和频繁使用抗生素治疗所致。61,62肠道喂养的延迟,频繁使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正常消化道菌群获取过程的改变被认为是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63,64也是使用益生菌补充剂的基本依据。

在年的一篇基于9项RCT的Cochrane综述中,66–74肠内益生菌补充剂显著降低了NEC(II期或以上)的发生率(RR:0.32[95%CI:0.17–0.60])和死亡率(RR:0.43[95%CI:0.25–0.75])。65院内败血症未出现显著减少(RR:0.93[95%CI:0.73–1.19])。本荟萃分析共计纳入了名出生胎龄小于37周和/或出生体重小于2克的婴儿。这些RCT均报道未发生可直接归因于所给予的益生菌的全身性感染或严重不良事件。作者总结道:他们的分析结果支持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改变,为出生体重超过克的早产儿补充益生菌。对于出生体重小于克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现有预后数据无法可靠地估计益生菌补充剂对此高风险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建议进行一项大型RCT以建议调查益生菌补充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潜在效益和安全性。

但是,由于该Cochrane综述65中纳入的研究存在大量异质性,在解释结果时须谨慎,因为它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这些研究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益生菌,包括LGG、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reve)、酵母菌属微生物,以及Bacteroidesbifidus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和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infantis)的混合物。各种益生菌的剂量各有不同,且给予益生菌时婴儿的喂养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母乳喂养、有配方奶喂养,还有一些研究同时使用了母乳和配方奶喂养。各研究采用的终点,包括NEC的主要预后也不尽相同。在上述Cochrane综述之后,Lin等人发表了规模更大的第二项研究,75它基本上是重复了年的研究,71但使用了不同的益生菌混合物:嗜酸乳杆菌和Bbifidus。就对照组的NEC总发生率和死亡率而言,第二项研究75低于第一项研究71,且第二项研究表明,与第一项研究相比,益生菌并未降低败血症的发病率,而且实际上,干预组的败血症发生率较高。至于预防1例NEC病例需要的接受治疗的人数,在Lin等人的第一项研究中为27人,71在第二项研究中为21人。75另一个数据问题在于Lin等人的研究中使用的益生菌组合,虽然它们对于预防NEC最有说服力,但在美国不可用。并非其中所有的益生菌都已进行过研究,因此通常不建议使用上述所有益生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已发表的RCT结果表明,使用益生菌作为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辅助治疗具有适中的效益和可喜前景。76目前已发表的一项在儿童中进行的RCT77的结果表明,益生菌补充治疗组的幽门螺杆菌清除效果优于安慰剂组(84.6%vs.57.5%;RR:1.47[95%CI:1.1–2.0])。在安慰剂和益生菌治疗组均出现了腹泻、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因此,益生菌可能有益于根除儿童体内的幽门螺杆菌,但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慢性IBD

IBD包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和克罗恩病(Crohndisease)患者。据估计,大约40%到70%的儿童和成人IBD患者经常使用替代药物(包括益生菌)作为处方药物的辅助或替代治疗。78–80从理论上说,益生菌可能有益于治疗IBD。21有人提出,在具有IBD遗传易感性的个人中,由于先天性炎症反应通路存在多种遗传缺陷,共生性消化道菌群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在克罗恩病患者中,就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遗传缺陷,即16号染色体上的CARD15基因突变,它可导致人体对消化道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产生异常的慢性炎症反应。21因此,使用益生菌补充剂调节肠道共生细菌环境可能可以减少IBD患者的炎症反应。8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关于使用益生菌治疗CUC成人患者,RCT的数据令人鼓舞。81–84最近发表的一篇Cochrane综述报告,使用益生菌治疗轻至中度CUC疾病活动的成人患者,效果与治疗CUC的抗炎药物(如美沙拉嗪)疗效相当。85在因CUC接受结肠切除手术后发生回肠肛门袋炎的患者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些研究大部分使用了益生菌混合物VSL#3(Sigma-TauPharmaceuticals,Gaithersburg,MD),该混合物由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属微生物和乳杆菌属微生物组合而成。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ArdeypharmGmbH,Herdacke,Germany)也已成功地用于在成年人中治疗轻度至中度结肠袋炎或CUC。86另一项RCT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这项研究中,29名初诊为CUC的儿童接受了随机分组,并分别接受为期1年的VSL#3或安慰剂。87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也接受了标准激素诱导疗法和美沙拉嗪维持治疗。VSL#3组有13名患者(92.8%)出现缓解,在安慰剂组中为4名(36.4%)(P.)。在1年的研究期间,VSL#3组的13名患者中有3人复发(23%),而在安慰剂组中复发率为11/15(73.3%)(RR:0.32[95%CI:0.25–0.];P=.)。虽然这些结果令人鼓舞,但仍需要在数量更大的儿童中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益生菌治疗轻度至中度CUC患儿的效益。因此,此时,在未经过进一步的验证性研究之前,通常不建议使用益生菌治疗CUC。

克罗恩病的治疗

在一项RCT中,使用LGG治疗克罗恩病患儿未获得显著效益。88到目前为止,使用益生菌布拉酵母菌、LGG和大肠杆菌Nissle均未获得令人鼓舞的结果。89–92近期的一篇Cochrane综述表明,到目前为止,未证实克罗恩病成人患者使用益生菌有益于维持缓解。93由于缺乏疗效,不推荐儿童使用益生菌治疗克罗恩病。

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治疗

关于治疗小儿肠易激综合征(IBS),目前已发表了一项RCT。94在6周的研究期间,在由50名患儿组成的研究组中,LGG减少了腹胀和不适。研究人员使用消化系统症状评定量表(DigestiveSymptomRatingScale)每周收集并记录了患者对治疗的应答情况。其他多项关于治疗成人IBS的RCT显示,有多种益生菌具有有益作用。95–97一项已发表的RCT在84名儿童中使用益生菌(LGG)或安慰剂作为大便软化剂(乳果糖)的辅助疗法,以治疗功能性便秘。98在治疗小儿便秘方面,LGG不是乳果糖的有效辅助。因此,基于单项RCT,益生菌可能有益于IBS患儿,但是,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验证性研究,不建议使用它们。此外目前不建议使用益生菌治疗便秘。

婴儿肠绞痛

婴儿肠绞痛的预防

到目前为止,尚无RCT以肠绞痛作为主要终点。

肠绞痛的治疗

肠绞痛是婴儿满4个月之前的常见疾病。其主要机制仍不清楚。现有的证据表明,肠绞痛可能存在多种彼此独立的诱因,包括膳食蛋白质过敏等。99,近期的一项非盲RCT在意大利的90名仅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中比较了路氏乳杆菌与二甲基硅油治疗肠绞痛的疗效。在1周的治疗期间,与二甲基硅油治疗相比,路氏乳杆菌改善了肠绞痛的症状(每天哭闹的分钟数)。在研究期间,要求哺乳的母亲在膳食中摒弃乳制品,以尽量减少潜在的膳食蛋白质过敏造成的混杂不良反应。该研究的作者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这种治疗效益,包括益生菌对促炎反应的调节作用等。但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性RCT,方可建议在母乳喂养和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中常规使用益生菌来治疗婴儿肠绞痛。基于有限的信息,在仅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中,益生菌可能有益于治疗肠绞痛,但在推荐使用它们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肠外感染

肠外感染的预防

2年在芬兰的17家托儿所中进行的一项RCT中,名健康的1至6岁儿童在冬季的7个月中接受了研究。33这些儿童经过随机分组,分别每天3次接受含或不含LGG的乳汁。针对年龄校正数据后,与对照组相比,饮用含LGG牛奶的儿童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或因病缺席托儿中心的天数并未显著减少。对年龄进行校正后,经医生确诊感染的儿童数量及处方抗生素的数量也没有显著差异,虽然从趋势上看,饮用LGG乳汁的儿童较优。因此,目前不建议在儿童中使用益生菌预防肠外感染。

肠外感染的治疗

目前在儿童中进行的RCT均未证明使用益生菌确实有益于治疗肠外感染。一些研究报告了治疗效益,但它们是在存在1或多种肠外感染的成年人中进行的非对照试验,且通常使用LGG作为补充剂或益生菌添加入乳制品中。–因此,不推荐将益生菌用于治疗小儿肠外感染。

癌症:预防和治疗

已发表研究的结果证实,在动物模型中,功能性食品(如酸奶)和益生菌对于预防癌变过程具有积极效益。到目前为止,已发表的RCT尚不足以支持在成年人或儿童中常规使用益生菌来治疗或预防癌症。

使用益生元预防和治疗临床疾病

只有少数RCT对使用益生元预防或治疗特定的小儿疾病进行过评估。8

过敏的预防和治疗

年的一篇Cochrane综述总结道,有确凿证据表明益生元可预防婴儿的过敏性疾病。然而,在年,Arslanoglu等人报告了对一项RCT的2年随访结果,研究对象为名由于父母特应性而面临较高特应性风险的婴儿。这些婴儿在满6个月前分别喂养了添加FOS和GOS混合物或麦芽糊精安慰剂的部分水解配方奶。接受FOS和GOS益生元混合物的婴儿特应性疾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麦芽糊精安慰剂组中特应性湿疹、反复喘息和过敏性荨麻疹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27.9%、20.6%和10.3%)均高于干预组(13.6%、7.6%和1.5%)(P=.05)。在年的一篇综述中,vanderAa等人分析了当时的所有相关出版物并得出结论: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使用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素预防或治疗小儿过敏性皮炎。在推荐使用益生元预防婴幼儿感染或特应性疾病之前,仍需要进行验证性研究来验证益生元的效益,在以非部分水解配方奶喂养或以部分水解配方奶喂养(后者因其可降低特应性疾病发生率而得到提倡)的婴儿中尤其如此。

其他疾病

研究显示,在婴儿配方奶中添加膳食纤维可改善腹泻情况。在CUC成人患者中,麸皮、欧车前和大麦纤维中含有的益生元,如低聚糖、菊糖和膳食纤维补充剂等有益于维持临床缓解,但尚无RCT结果支持其使用。在动物中进行的对照研究表明,益生元可防止或减少癌变过程,但在人类中尚无此类RCT。

联用益生元和益生菌预防过敏

芬兰的一项RCT证明,在孕妇及其婴儿中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联合治疗预防过敏性疾病具有临床效益。研究共计识别并入组了名孕妇,其婴儿因父母存在特应性疾病史而具有较高的特应性疾病风险。这些孕妇经过随机分组,分别在分娩前2至4周每日接受4种益生菌菌株加GOS的混合物或安慰剂。分娩后,她们的婴儿分别接受了与母亲相同的益生菌加GOS混合物或相同的安慰剂。研究显示,益生菌/益生元治疗对过敏性疾病的累积发生率没有影响,但引起了免疫球蛋白E-相关(特应性)疾病减少的倾向(OR:0.71[95%CI:0.50–1.00];P=.)。益生菌和益生元治疗减少了湿疹(OR:0.74[95%CI:0.55–0.98];P=.)和特应性湿疹的发生(OR:0.66[95%CI:0.46–0.95];P=.)。有必要进行验证性研究。

婴儿配方奶中的益生元和益生菌

益生元

如前所述,母乳中含有多种益生元,其中最丰富的是低聚糖。19,30许多市售的膳食补充剂中也添加有低聚糖益生元。欧洲委员会辖下的食物科学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sScientificCommitteeonFood)在年总结道,在婴儿配方奶(包括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即专用于6-12个月婴儿的配方食品)中添加低聚糖尚没太多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