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级别 http://www.txbyjgh.com/m/高温期的病害总体较为平稳,根据病原来分,病毒性的主要有“草鱼出血病”“鳃出血病”“鲤鱼疱疹病毒病”等;细菌性的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等;寄生虫主要有肠道寄生虫(绦虫、棘头虫等)、甲壳类寄生虫(锚头鳋、中华鳋、鱼虱等)、纤毛虫类(车轮虫、斜管虫等)、单殖吸虫类(指环虫、三代虫等)、复殖吸虫类(双穴吸虫等)等。
病毒性疾病在局部的危害呈现分化趋势:“草鱼出血病”“鳃出血病”的危害越来越小,“鲤鱼疱疹病毒病”的危害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草鱼出血病”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且其发病规格较为固定,超过1千克/尾的草鱼发生的概率会大幅下降。有些地区如江苏“草鱼出血病疫苗”的推广力度非常大,有专业的团队提供疫苗注射的相关服务,免疫覆盖率高,保护率高,草鱼出血病造成的危害大幅下降;另一些地区如四川、重庆、湖南等,缺乏对鱼体免疫的意识或条件,免疫工作几乎缺失,草鱼出血病的危害仍然较大。异育银鲫由于投苗量的急剧下降,养殖面积、放养密度都在萎缩,由“鳃出血病”引发的损失逐渐减少;鲤鱼的投苗量增大,养殖区域逐渐连成片,“鲤鱼疱疹病毒病”发病的频率提高,且传染性增强,需引起重视。投饵区增氧可降低病毒病的暴发。
投饵区增氧
细菌性疾病的防控相对简单,在保证投饵率的情况下,通过投喂足量、对症的药物可以较好地解决,因此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虽发生频率较高、发生面较广,但总体引发的损失不大。
寄生虫性疾病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主要是养殖环境、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结果。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软体动物及鸥鸟等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这些生物是寄生虫的重要中间寄主,在此背景下,寄生虫的发病率逐年提升。另外,能合法用于寄生虫预防及处理的药物种类在减少,未来几年能合法、有效处理寄生虫的药物将成为刚需。
高温期,大宗淡水鱼病害的防治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任务。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旨在帮助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保障鱼类健康:
一、改善水体环境
使用生石灰:每亩使用20~25kg的生石灰,每隔15~20天泼洒一次,以调节水质和保持水体pH值在7-8的范围内。
使用微生态制剂:每15天使用一次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态制剂,以稳定藻相和菌相,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定期换水:在水源水质优良的情况下,定期注换新鲜水。一般5~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cm;20~3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30%。
施肥和保持透明度:若水质较瘦、有青苔出现,则要在加高水位的同时,进行施肥,使池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保持透明度在30~40cm之间。
二、合理使用增氧机
安装溶氧控制器: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设定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增氧设备的自动开、停机,保持池水溶氧在4mg/L以上。
三、科学投喂饲料
控制投喂量:夏季投喂以八成饱为宜,避免过量喂食导致鱼类消化问题。
定时定量:每次投喂的时间为20min左右,并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类的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
添加药饵:经常投喂用维生素C、大蒜素、免疫多糖、病毒灵等药物制成的药饵,以增强养殖动物的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四、食台消毒
使用消毒剂:鱼塘食台长时间投放饲料,残饵易腐烂、变质,可使用硫酸铜或者漂白粉进行消毒。
悬挂消毒物:在g的硫酸铜或者漂白粉中加入40g的硫酸亚铁,在食台四周连续悬挂3天。
五、加强疫病监测
定期体检:针对不同种类的鱼类,要加强疫病监测,定期进行体检和病原菌检测。
及时处理:一旦发现鱼类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避免病害的蔓延。
六、科学用药防治
选择适宜药物:根据疾病的类型和鱼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对鱼类造成伤害。
用药记录:做好用药记录,以便了解药物使用效果和鱼类的反应情况。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高温期大宗淡水鱼病害的发生率,保障鱼类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