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葡菌败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本医生被3枪打死,行凶者竟是师级干部沙 [复制链接]

1#

聂荣臻签发的沙飞一案的军区训令

年3月的一期《华北解放军》报上,刊载着一份华北军区聂荣臻等领导同志签发的训令,其中写道:

“沙飞目无法纪杀害人命,军法处判决:处以极刑!”

医院内的命案:日本医生津医院内遭人连开三枪,经过数日艰难抢救依旧宣告不治。行凶之人是被津泽胜治疗的患者,华北军区的一位师级干部——沙飞。

案发后,沙飞立即被控制起来,行凶的事实也被调查清楚。当案件侦办审结的材料摆在聂荣臻面前时,这一切是多么令人难以置信!沙飞是一个在炮火中成长的我军师级干部,这样久经考验的同志,为什么会对与我们友好的日本医生痛下杀手呢?

寥寥几字的批示,没有人知道聂荣臻签字时是何等的悲怆。津泽胜是拥护我们的国际友人,沙飞是自己忠诚无畏的部下,可是法律无情,或许这就是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的心境吧!

青年时代的沙飞

拍摄鲁迅先生照片,让他声名鹊起

年5月出生在广州的沙飞,原名叫做司徒传,家里经营着药材生意,因此自小生活优渥。和其他困于生计的年轻人不同,沙飞在求学时就有条件满足自己对新式的西方玩意儿的兴趣。

年时,沙飞从一家无线电学校顺利毕业。当时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广州作为北伐的策源地,吸引着无数的有志青年。沙飞时年只有14岁,硬是揣着毕业证加入了北伐队伍,发挥专长成了一名无线通讯兵。

后来沙飞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加入了摄影社苦心钻研摄影技术。年,沙飞来到中西交融的大都市上海,在这里正式开始用他的镜头捕捉近代中国的一个个历史瞬间。

年10月6日,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会上,沙飞有幸遇见了鲁迅。沙飞为此撰写了一份新闻通讯,并且附上了自己拍摄的系列照片。

鲁迅在展会现场与青年木刻家交谈

第三天是最后一天——10月8日。12时半,我饭后赶回会场,不料鲁迅先生早已到了。他自今夏病后,现在还未恢复,瘦得颇可以。可是他却十分兴奋地,很快乐地在批评作品的好坏......鲁迅先生又徘徊了好些时候才走,给予人们一个极亲近的印象。

这是沙飞这篇通讯文稿的摘录,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鲁迅的钦慕之情。鲁迅当时大病未愈,却依旧带病来参加展会,热情洋溢地与青年木刻家们交谈,勉励他们继续创作。

这是沙飞在摄影界初次崭露头角,他为鲁迅先生拍摄的这组新闻照片,引发了热烈反响。

鲁迅先生瘦削的面庞却透着一股非凡的气质,恰如他的那副楹联写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定格画面中流淌的,是横眉对敌时一贯冷峻的鲁迅先生,在后辈青年们面前流露出的温情。

鲁迅先生特写

然而就在沙飞拍下这组照片的10多天之后,鲁迅先生在寓所病逝的消息突然传来。惊闻噩耗,沙飞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带上摄影器材,立刻赶赴鲁迅先生的寓所。在鲁迅先生的遗体面前,沙飞神情肃穆地深深鞠躬,拍下了这位民族脊梁的遗容。

当时的文化名人,发表自己的作品都喜欢用笔名或者艺名,也正是在这一年,药材商人的儿子司徒传,正式变成了摄影师沙飞。

俯仰天地之间,人不过是一粒小小沙尘,但我愿化作一粒沙,在我们国家的天南海北自由飞舞。

年12月初,沙飞甄选了自己最为满意的多幅作品,在广州举办了一场个人摄影展览。以沙飞为作者的系列摄影作品相继被刊印,沙飞这个名字也随《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等作品一起,被全国各地的读者牢牢记住。

沙飞

沙飞参加八路军:人在底片在

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全面抗战爆发。沙飞不愿意躲在上海租界做一个孤芳自赏的摄影师,他决心用他的相机为抗战做点什么。

年9月下旬,八路军师分兵,其中副师长聂荣臻率一部逐渐开辟了晋察冀根据地。沙飞来到了河北阜平,正式成为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份子。

共产党的武装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却被心怀叵测之人指责“游而不击”。回击这些谣言和污蔑的,便是我军在敌后战场上的杀敌的事实。像沙飞这样会摄影专长的人才,能够真实记录下我军在敌后发动群众、坚持抗战的影像资料,被聂荣臻视作晋察冀军区的宝贝疙瘩。

聂荣臻和晋察冀军区

沙飞既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又有着精湛的摄影技术,很快就在次年2月被聂荣臻委以重任,成为晋察冀军区政治宣传部摄影科的负责人。这一机构也成为了抗战期间我军各根据地中最早成立的新闻摄影机构。

很快,晋察冀根据地创建一年多了,沙飞便将近一年来根据地的建设、对敌斗争、和军民风采等照片冲印出来,缝在布帘上,准备在年元旦期间,办一场晋察冀根据地的影展。

展览的反响大大出乎沙飞的预料,来看过的百姓们回去后便奔走相告,方圆数十里的群众相继络绎不绝地冒着严寒赶来观展。图文并茂果然远胜于声情并茂,根据地的老百姓第一次看到这种形式的抗战宣传展览,不仅满足了好奇心而且颇受震撼。

远在延安的毛主席等中央首长,也见到了这个叫做沙飞的干部的摄影作品,大为赞赏。考虑到办个展览会受限于时间和地点等条件,观展者远道而来也十分不便,沙飞便提议,为何不定期发行画报,让这些摄影记录及时、方便地被根据地的军民传阅呢?

树下观察战斗的聂荣臻沙飞摄

这个想法得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大力支持,很快画报社宣告成立,共计多人的队伍。他们有的负责出外摄制素材,有的负责冲印排版,还有的负责分发,运转忙碌却十分高效。聂荣臻这边的新闻工作卓有成效,其他各根据地也纷纷前来取经,沙飞也不吝赐教,倾囊相授。

抗战环境艰苦卓绝,画报社同志们也不比战斗在前线的战士们轻松。尤其是战地记者,他们也要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珍贵画面,有时候还要穿越敌人的封锁,将底片安全带回。战士们常说“人在阵地在!”,而沙飞他们则是“人在底片在!”

如果说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书籍的出版,让更多人了解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那么沙飞他们刊发的《晋察冀画报》等一系列宣传物,则让海内外人士都见证了共产党队伍的抗日风采,这对于鼓舞中国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破除反动派的造谣中伤、争取更多爱国人士对我党的支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沙飞等组织创办的《晋察冀画报》

白求恩遗嘱:我的柯达相机送给沙飞

谈及沙飞和他的作品,总也少不了两个人:白求恩大夫和聂荣臻司令员。

年5月时,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医疗队来到晋察冀根据地。当时沙飞正在生病,这个消息立即牵动着他的神经:多么好的新闻素材啊!

于是沙飞立刻穿上衣服,借了一匹快马便赶到聂荣臻处,拍下了白求恩大夫初到晋察冀时的照片。

白求恩大夫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献出生命的加拿大人,也是时至今日少有的国人发自内心尊敬的加拿大人。在沙飞的镜头下,白求恩大夫的形象十分鲜活,既有忙碌于手术的生死时速,也有着少见的轻松惬意时刻。

沐浴日光的白求恩沙飞摄

比如这一张照片,就是沙飞所拍摄的白求恩大夫躺在草地上,惬意地在阳光沐浴中小憩。两人在工作中、炮火中相知相识,成为了朋友。但这样的快乐时光总归是短暂的,甚至叫人猝不及防。

年11月12日,因为在手术中不慎划伤了手指,白求恩同志伤口感染化脓而患上脓毒败血症,就这样停止了呼吸。上一次这样难受,还是在鲁迅先生的遗体前,而这一次,沙飞又要用镜头记录下令他心碎的画面。

白求恩同志在他的遗嘱中,特别交代了个人遗物的分配,其中两张行军床和两双皮鞋赠予聂荣臻夫妇,马裤和马靴送给冀中军分区的吕正操司令员,他的警卫员小同志得到了一张毛毯和一双皮鞋。白求恩遗物中最为贵重的一台柯达相机,则送给了沙飞。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名叫“美穗子”的日本女人在中日有关部门的安排下,顺利到访中国,见到了阔别数十年的聂荣臻元帅。如果您不熟悉这段故事,那么一定会被这个女人的行为所震惊,因为他见到聂荣臻元帅后,尊呼他为“爸爸”。

聂荣臻和坐在筐子里的美穗子沙飞摄

原来,年时,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奇袭了一个日占的矿区,俘虏了一个重伤的日本站长。他的老婆死于炮火之下,和他一起被俘的还有他的两个女儿,美穗子是姐姐。不久之后,这名站长伤重不治,这对姐妹便成为了日本遗孤。

我军对待俘虏都是讲政策的,这一点与暴虐的日寇有极大的区别。美穗子的妹妹后来也伤重不治,而她却被八路军同志妥善照顾起来,作为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同志,没有因为战争仇恨而敌视她,甚至把她当做女儿一样对待。

后来由于抗战还在继续,八路军方面最终辗转托人将美穗子安全送回日军驻地,这个卷入侵华战争的异国女子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一段聂荣臻同志妥善照顾日本遗孤的佳话,也被沙飞同志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改革开放后,这些充满温情的真实照片也在日本传为美谈。

聂荣臻和美穗子沙飞摄

“砰!砰!砰!”医院内传出三声枪响

年,医院工作的津泽胜夫妇,受到共产党的感召,参加了八路军。他们既是国际友人,又是我们队伍中特别的同志。

年5月,位于石家庄医院里,住进了一位华北军区的师级干部,此人正是沙飞。沙飞患有严重的肺结核,长期紧张艰苦的工作残害了他的身体健康,以至于不得不被上级要求住院治疗和调养。

恰巧,沙飞的主治医师正是这位日本大夫津泽胜。沙飞住院了一年多时间,身体逐渐好转,然而意外事件却在年12月令人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12月15日这天,正是华北的寒冬时节,病人们用过午饭正在休憩,却被突如其来的两声枪响惊醒。不待众人反应过来,又传出了一声枪响。

当人们冲入枪声响起的病房时,眼前是叫人惊惧的惨像:地上的津泽胜大夫身中三枪倒在血泊之中,而亢奋的沙飞被一个警卫员死死抱住,他的枪刚刚被另一位警卫员夺下。

津泽胜

沙飞被控制住后,一个警卫员守护现场,医院方面报告。人们则火速将奄奄一息的津泽胜大夫送入抢救室。华北军区为了从鬼门关拉回津泽胜,特地调来了华北最优秀的外科手术医生和最好的特效药品。等待抢救的过程无疑是煎熬的,人们都在期盼着奇迹能够出现。

期间,一度传来了好消息:嵌入津泽胜医生颅骨中的那颗致命弹头“掉”了出来。然而,猛烈枪击造成的颅脑创伤实在太过严重了,再顶尖的专家也回天乏术。

很快,沙飞枪杀日本医生津医院,传遍了军区。虽然军医院工作的中日医生们,但津泽医院内的日籍医生们带来了极大的情绪波动。

12月5日那天午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沙飞为何要对自己的主治医生痛下杀手?经过军区专案组调查,还原了津泽胜医生遇害的经过:

午饭过后,按照惯例沙飞应该午休。然而这一天他却显得非常躁动,心神不宁。他不顾警卫员的催促,叫嚷着要他们俩去把津泽胜喊来。

沙飞

不一会儿,津泽胜带着女助手张富云医生来查房。他们询问着沙飞的病情,但沙飞却拒绝回答,对津泽胜医生的态度变得十分怨怒。

津泽胜大夫没辙,夹着病历夹和助手轻轻关上门走了。然而沙飞却叫其中一个警卫员把津泽胜叫回来,警卫员不明所以,但也只好照办。

很快警卫员回来了,身后跟着津泽胜大夫。津泽胜一个人走进屋,很贴心地将房门掩上。刚转过身来,就猝不及防挨了两颗子弹。

子弹是从沙飞的手枪中射出的,他趁着津泽胜关门的时候,突然掏出手枪射击。子弹一发擦着津泽胜左肩打在门上,一发打中了津泽胜的额头,津泽胜立刻倒地奄奄一息。

两个警卫员都吓呆了,立即朝沙飞扑去,要夺下他手里的枪。然而精神极度亢奋的沙飞硬是推开警卫员,走到近前照着津泽胜的头又开了致命一枪后,才被警卫员夺下枪控制起来。

枪响的硝烟味还未散去,病房外惊呼声一片,而病房内的沙飞一边挣扎一边嘶吼:

“他害我,我要打死他!”

军区创办医院

枪决与平反

年新年刚过不久,沙飞宣判处刑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沙飞枪杀津泽胜的犯罪事实已经调查清楚,铁证如山。这桩命案应该如何处理,成为了摆在聂荣臻等华北军区领导面前的棘手问题。

以聂荣臻对沙飞这十多年的相遇相知来看,他根本想不到沙飞会犯下这样的罪行。可是,沙飞承认杀人,却执意不肯认罪,沙飞坚称津泽胜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害他,津泽胜不是个好人,自己这才被迫杀了他。

然而,经过军区的缜密调查,沙飞的自白的杀人动机毫无事实依据,津泽胜在诊治沙飞的全过程中并无过失,在沙飞住院之前,他和津泽胜毫不相识,从未有恩怨纠葛。

那么,沙飞是否有精神疾病呢?当时的专案组分析比对了沙飞入院前后的书信,采集了密切接触者的笔录,最终还是得出了“沙飞精神正常”的结论。

当时沙飞一案的判决书

沙飞的犯罪动机令人费解,但津泽胜的遇害却是人证物证俱全。如何处理这个犯下命案的师级干部沙飞?该怎样给津泽胜的家人和同事们,以及那些帮助我军的国际友人一个交代呢?

思虑再三,聂荣臻等首长们只好决定“挥泪斩马谡”,依法判处沙飞死刑。3月4日,随着一声枪响,在新闻宣传阵地战功赫赫的沙飞走完了仅有38岁的短暂一生。

在沙飞的衬衣兜里,是一叠用油蜡纸仔细封存的鲁迅先生的相关底片,十几年来他一直随身珍藏......

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沙飞的亲友们长期以来对沙飞一案提出的申诉终于迎来了曙光,经过长达数年的奔走,有关部门终于认定,沙飞在枪杀津泽胜时罹患有精神疾病,所犯之罪不负刑责。年北京军区最终公布文件,为沙飞同志平反并恢复党籍。

为什么36年前认定沙飞行凶时精神正常,36年之后却认定沙飞当时罹患精神疾病呢?

这一切是北京权威的精神疾病研究机构,基于沙飞的历次住院病历、亲人和战友的证言、事件亲历者的回忆等诸多材料最终认定的。津泽胜医生的助手张富云女士的一番话,或许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缘由:

“沙飞那样的高级干部,没有理由仇视日籍医务人员,更没有理由罔顾党纪国法和军规置人于死地。当时的医学水平,对精神病知之甚少,判定经验不足。认为沙飞长期失眠,情绪暴躁易怒等,都是长期的战争生活与肺结核病造成的,没有考虑到他这是精神疾病。”

“现在医学进步了,沙飞的种种表现其实都是典型精神病的表现,比如抑郁、忧虑、多疑等等,这些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伤害病人自己或杀害他人。沙飞杀人,确实是精神疾病导致的。”

“医院是从战争年代延续而来的,管理远不如如今正规。部队的首长住院,他们自己和警卫员等人都随身带枪,是悲剧发生的重要条件。”

年的平反文件

沙飞十几年来带着摄像器材活跃在抗日战场上,见过不知多少惨绝人寰的景象,这都是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象的。饱经战争摧残的老兵中,不乏患上战争后遗症的,精神备受煎熬的。

他一贯敬重的鲁迅先生,主流的说法认为鲁迅先生死于肺结核,而沙飞也患有肺结核。据沙飞的后代回忆,他们的父亲曾在鲁迅先生的葬礼上,听说过日本医生下毒暗害的传闻。

种种因素交织之下,最终酿成了这起悲剧。如果津泽胜医生没有死,该有多少患者被他妙手回春?如果沙飞不死,该有多少历史瞬间被他永恒定格?

4声枪响过后,历史徒留2个巨大的遗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