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葡菌败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奇将军刘飞和沙家滨的由来刘明生说 [复制链接]

1#

开国将帅中,帅负责统领三军,把控全局,将负责浴血战场,运筹帷幄。

位中将中,拥有将才的人占绝大多数,可也不是每个都曾威风八面,镇守一方。

从红军时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有一位将领打仗挂彩次数多,医院时不时地打照面。

此人是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的首任军长,陈毅帮他改过两次名,许世友和他比武竟打输了。

八年抗战他在山东、江苏一带活动,“光顾”医院,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下,带领36位伤病员治病养伤,与日伪军继续斗智斗勇。

这段故事被写进了京剧——《沙家滨》中,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戏剧之一。

而剧本里,那个被子弹头射中却奇迹般活过来的人,那个伤还未愈就在几个月内将新江南抗日义勇军的旗帜树起来的人,那个与战友靠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的人,他的创作原型就是刘飞。

刘飞,湖北红安人,年12月29日出生。

他家住八里湾罗家田,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其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收入微薄。

父亲刘焕昆没什么文化,在刘飞出生后,拜托同村的秀才帮忙,给这个娃娃取个名字,打那以后,大伙儿都喊刘飞为刘松卿。

家境贫苦的刘松卿,是被生活逼着,走上革命之路的。

3岁时,父亲刘焕昆为有钱人家盖房子,不幸从房顶上摔下来,因没钱医治而逝世。

丧父后,母亲独自操持家务,忙里忙外,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年与死神擦肩而过。

没有条件入学堂念书,刘松卿大字不识几个,很早就扛起了养家的担子。

他打零工,给有钱人家放牛,到武汉的茶馆做茶役,当码头工人,也和母亲沿街乞讨过,受尽了辛酸苦楚。

伴随着大革命的到来,刘松卿很快融入了农民运动的洪流中。

他参加工会闹工潮,带领底层百姓斗地主、分田地,成立农民协会,组建赤卫军,毅然决然地当了乡里的出头鸟。

很多农民被欺压惯了,不敢控诉土豪、劣绅的罪行,他挺身而出,振臂高呼:“种粮的没粮吃,织布的没布穿,挣钱的没钱花,有理的没理讲!如此世道,天理不容!”

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点醒了很多人,也激起了小镇周边乡镇农民的反抗意识,八里湾一带红色思潮蔚然成风。

那一年,刘松卿劳累多年的慈母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最终撒手人寰。

将军没了牵挂,更是一门心思地扑在了革命事业上。

年,他率队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号召乡亲们加入工农红军。

在填写入伍名单时,军中的一位文书把刘松卿的卿写成了同音的清,将军也就披着这个马甲,成了新兵。

土地革命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早年间,还与许世友交过手。

出身少林的许世友棍术、刀法了得,还有着一身的硬功夫,堪称“武功高手”。

某次,以武会友的许世友又想找人切磋一下,联络联络感情,刘松清壮着胆子,上前试了一试。

前面好几个战士,没几个回合就被许世友打趴下了,可到了刘松清这,竟反了过来!

许世友没过几招就被撂倒在地,禁不住夸奖将军:“你小子,真行!”

还为他指点迷津:“一身蛮力,要是懂得技巧,你就更厉害了!”

殊不知,这身力气,就是早年在汉口码头扛包时练就的。

靠着力气和斗志,刘松清打起仗来将生死置之度外,升迁很快,长征前夕就已经是师级干部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成了陈毅麾下的一员猛将。

陈毅为刘松清改了两次名,第一次去掉了松,改为刘清,第二次把清字替换为了,简写之后,就成了刘飞。最后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参军前,将军文化水平不高,参军后,为了更好的完成手头上的工作,他求知若渴。

写错他名字的文书,与刘飞感情甚笃,曾以“杀一个敌人教他认一个字”的笨方法,激励他不断前进。

抵达陕北后,刘飞经党组织安排,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自身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前,他批阅电报,费劲巴拉地写着繁体的飛字时,难免要抱怨几句:“这个陈军长,真会捉弄人!”

而在抗大的日子,刘飞明白了陈毅的苦心。

他认识的字不多,上课认真听,没听懂的课后就问,看不懂的字挨个地学。

顺利毕业后,新四军缺人才,军委决定从抗大刚出来的学员中挑一些人委以重任。

基于刘飞好学的态度与优异的成绩,他被列入抽调名单之中,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三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三支队第六团任政治处主任,打开了苏南地区的抗日局面。

仅一年的时间内,他东进西返,作战成果斐然,以至于他带的六团太过于惹眼,让活跃在同一地段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很是不爽。

将军调任“江抗”政治部主任后,忠义救国军的气焰更为嚣张,多次无故挑起事端。

年9月22日,当国民党军再一次发起进攻时,刘飞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指挥部队反攻。

基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战线,我方并没有全力攻击,可国民党却丝毫不顾及情意,交战中,刘飞被子弹击中胸部,受了重伤。

为了避免冲突扩大,江抗决定将大部队撤往扬中,将刘飞等40多名伤病员和10多名医护人员留在阳澄湖养伤。

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子弹离心脏很近,经过众人探讨,医生决定采取保守治疗,只用少量药棉、纱布和碘酒、红汞等药品来消毒、止血,不做手术了。

一开始,刘飞经常高烧昏迷,醒了就咳嗽,一嗑就吐血。

更为棘手的是,日伪军不知从哪里打探来的消息,趁着江南抗日义勇军偃旗息鼓之际,医院展开了封锁搜捕。

为了保护刘飞及其他伤员的安全,当地的老乡白天把他们藏在芦苇荡里,夜间再拉出来救治。

一来二去的折腾下,首长和战友们一度认为刘飞不行了,商量着准备后事。

谁曾想,将军生命力极其顽强,一周之后,伤口不再出血,也没有出现恶性炎症,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不过,在此等情况下,还是有不少战士得了败血症,没能撑到最后。

为了扭转局面,不再东躲西藏,刘飞向江抗反映,成立一支新的队伍——江抗东路军。

这个提议一经提出,立刻获得了批准。

他有伤在身,不便指挥部队,于是推荐了夏光同志担任司令,已经痊愈的战士组成了特务连。

几个月后,队伍人数增长至人,足以威震敌胆。

解放战争初期,这支队伍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2师,刘飞担任师长,后升为第1纵队副司令,与司令叶飞搭档。

淮海战役时,叶飞因病留济南就医,实际指挥权落到了刘飞手上。

战地记者崔左夫在这个时期深入阵地采访,与刘飞有过几次深入的交谈。

借着这次机会,将军谈到了2师的发展历程,使崔左夫大为震动,撰写了《血染的姓名》一文。

后来,这篇文章改编成沪剧《碧水红旗》,尔后又修订了一个新版本《芦荡火种》。

在这几样艺术品的基础上,京剧《沙家浜》才得以与世人见面,轰动全国。

老一辈的人,对《沙家浜》的印象应该会更为深刻,戏剧中的阿庆嫂、郭建光以及胡传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郭建光的原型人物——刘飞,也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刘飞六次负伤,离世火化后,那颗险些要了他的命的子弹,才取了出来。

建国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将军感慨道:“实在是太穷了,家里只有一床破的不能再破的被子,十几岁都没有穿过鞋子。”

而面对越来越好的生活,他教育子女劳动最光荣,告诉子女要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合格的红色接班人。

那枚子弹,现收藏于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将军说,那是他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与礼物。

本文由刘明生说长征原创,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