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的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近年来,鳜鱼受到国内消费者的欢迎,市场需求增加,养殖区域及产量日益增长。鳜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鳜鱼(Sinipercachuatsi)属鲈形目、真鲈科、鳜属,又称桂花鱼、鳜花鱼等,是一种特产于我国的肉食性底栖凶猛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但主要是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水域。由于鳜鱼终生摄食活饵,因此养殖难度较大,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在当前我国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水资源大环境背景下,科学化、高密度和健康的人工养殖是大势所趋。目前,鳜鱼营养需求、人工饲料生产、养殖模式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已经有部分研究。本文综述了当前鳜鱼的营养需求、养殖管理和主要疾病与防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我国鳜鱼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依据。
1、营养需求
维持动物正常生理、生活、生长,对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及能量值的需要量(适宜量)被称为营养需要量。它是配制人工饲料或天然食物的养殖物质基础,是配制饲料的理论依据。鳜鱼因为人工饲料突破与运用偏晚,目前对其营养需求主要集中在蛋白质和脂肪需求。蛋白质是鱼类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也是配合饲料生产首要考虑的因素。吴遵霖等以美国白鱼粉为主要的蛋白源制作配合饲料,饲喂幼鳜(12.00g),相关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其适宜蛋白含量应在45.00-47.00%。王贵英等通过设计6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2.61%、38.10%、43.55%、48.95%、53.64%、56.30%对鳜鱼(65.00g)进行41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鳜鱼配合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为44.27~48.41%。梁旭方等以进口白鱼粉为蛋白源,在水库网箱与水泥池饲料养殖幼/成鳜鱼(54.91/.08g),试验结果表明当投喂率为5.00%时,幼鳜饲料适宜蛋白质含量为53.50%;在投喂率3.00%时,成鳜饲料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7.00%。脂肪除了提供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脂肪酸外,还是鱼类的重要能量物质,同时也是脂溶性维生素(A、D、E等)的溶解介质。由于肉食性鱼类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较低,因此脂肪也是肉食性鱼类的主要能源。王贵英等通过添加混合油(豆油∶鱼油为2∶1)配制5种不同脂肪含量的饲料,以测定脂肪水平对鳜鱼(61.00g)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脂肪水平在7%~12%时鳜鱼生长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升高。梁旭方等以鸡肠脂肪、鱼肝油为主要脂肪源的人工饲料在水库网箱与水泥池饲料养殖幼/成鳜鱼(54.91/.08g),试验结果表明当投喂率为5.00%时,幼鳜饲料适宜脂肪含量为6.00%;在投喂率3.00%时,成鳜饲料适宜脂肪含量为12.00%。总的来说鳜鱼对不同原料的蛋白质与脂肪消化能力不同,不同的原料可能会引起鳜鱼饲料配方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因此,满足鳜鱼基本生理需求的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需要进一步研究。
2、养殖方式及养殖技术要点
2.1传统池塘饵料鱼投喂养殖
2.1.1池塘条件
水源充足、清新,底泥少或无,池塘面积1-10亩,以2-5亩为宜,水深2米左右,排灌增氧设备齐全。
2.1.2饵料鱼培育
(1)池塘清整消毒,清出池底淤泥。池底淤泥深度不超过15cm,曝晒池底,放养饵料鱼水花前10-15天,放水6-8cm,亩用生石灰kg左右,化浆全池泼洒。第二天用耙子翻动一遍。清塘三天后加水60cm,且每亩水面放腐熟的肥料kg左右,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2)饵料鱼品种可选择鲫、鳙、草鱼,广东鲮鱼则更为理想;
(3)饵料鱼养殖根据适口性、经济性原则,鲂为饵料鱼,有条件引进鲮鱼水花或夏花进行饵料鱼的培育工作。利用鳜鱼池放养前的空闲期培养前期饵料鱼,可自繁鲫鱼苗或在鳜鱼放养前10-20天投放家鱼苗,亩放养量40-60万尾,其饲养方法宜用豆浆或其它饲料,不宜过多施肥。中后期饵料鱼则须专池饲养,其面积是鳜鱼池的2.0-3.5倍,宜采用多池高密度饲养,分次起捕,逐步拉稀的方法,以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饵料鱼适口长度控制在鳜鱼身长的1/2-1/3之间,最长不超过鳜鱼身长的3/5;
2.1.3鳜鱼种的放养
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不超过6月上旬,放养规格要求3cm以上,亩放养量-尾。具体根据鱼种大小和饵料鱼供应状况灵活掌握。如利用专池或网箱将鳜鱼夏花强化培育至6cm以上再放养,则成活率会更高。
2.1.4饵料鱼的投喂
养成阶段采用间隔投饵料鱼的方法,前期和后期每隔10-15天投喂1次,中间每隔7-10天投喂1次,每次每亩投喂50kg左右,掌握原则是保持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为1:5-10,饵料鱼过少,影响鳜鱼摄食和生长,过密易造成缺氧浮头引起鳜鱼死亡。
2.1.5水质管理
鳜鱼喜清新水质,耐低氧能力较差。主养塘池水以微碱性(pH值7-8.5之间),透明度30-40cm为宜。7-8月份高温季节每5天加水1次,缓缓注入清新无污染水,每次注水量以池塘水量的10%-20%为宜,若能保持微流水状态则更好。6-9月期间每隔半月泼洒生石灰一次,一般每亩25kg左右,起到改良水质预防疾病的作用。并配置增氧机,根据天气变化灵活掌握增氧机开机时间及次数,天气闷热有雷阵雨的傍晚应加强值班,勤巡塘,发现鳜鱼有吐出饵料鱼现象,则及时开机增氧及时加注新水,保持水体有充足的氧气,防止鳜鱼浮头死亡。
2.2网箱饵料鱼投喂养殖
2.2.1网箱的设置
网箱材料通常为0.25/2×3的乙纶线,网目1-2cm以饵料鱼入箱后不逃为原则,规格长1-4米×宽1米×深2米。入水深度1.5米,露出水面部分30-50cm,在风浪大的敞水区宜为封闭型,在风浪小的水域宜为敞口型。设置方式为担架浮动式或框架浮动式,应有足够的备用箱以备洗箱时轮换。
2.2.2鱼种放养
(1)放养规格8cm以上;
(2)放养时间冬、春或盛夏均可;
(3)放养密度30-50/m2,鳜鱼入箱时以食盐或福尔马林消毒。
2.2.3饵料鱼的来源及饲料鱼投放方式
以天然捕捞的小杂鱼为最佳,也可在肥水区设置不投饵式网箱养殖鲢鳙鱼种,或以池塘专门培育家鱼种。投料方式以间隔投喂饵料,投喂量和间隔期根据水温和鳜鱼摄食强度而定,一般6-9月每隔3-7天投放一次,饵料鱼数量保持在鳜鱼量的5-6倍。如需推迟鳜鱼上市时间或控制鳜鱼上市可拉长投饵间隔时间,减少投喂量。
2.2.4日常管理
(1)经常巡箱:检查网箱是否破损,逃鱼;
(2)定期洗箱换箱:一般每隔7天,清洗网箱1次,清除附在网箱上的青苔、水草和其他杂物,30天更换网箱1次;
(3)适时投喂:一般在每天上午9点投喂;
(4)鱼病防治:网箱养鳜、病害不多,但重在预防。平时网箱内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挂袋,或漂白粉挂篓。饵料鱼入箱前用40g/L食盐水浸泡10分钟;
(5)做好防洪防风和防逃防盗工作。
2.3工厂化条件下人工饲料养殖幼鳜
2.3.1驯化苗种的养殖池要求
鳜鱼对水质要求严格、对溶氧要求高,建议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来培育鳜鱼苗并驯食人工饲料,2个养殖池共用一个过滤系统,包括集污区、生物处理区、杀菌区和温度调节区。集污区能将水中的固体悬浮物截留,定期排出系统外的污水处理池;生物处理区放置高比表面积的滤料,滤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分解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杀菌区采用紫外灯杀灭水中的有害菌及藻类;温度调节区调节所需的温度;经处理好的水由回水管返回养殖池,循环使用,可以节省用水,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3.2苗种的选择
按照养殖需求,在品种方面建议最好选择生长速度最快的翘嘴鳜,同时要选择种质优良、体质健壮无伤病的苗种。在规格方面,选择全长3-5厘米规格的苗种,更大规格的苗种驯食效果会好点,但成本也相应较高。苗种放养密度以-尾/立方米较为适宜,投放苗种以后先投喂活饵料鱼1-2天,然后再投喂新鲜已经死掉的饵料鱼,再慢慢转投人工配合饲料。
2.3.3饲料选择
选择高蛋白的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在48%以上。现在市面上的鳜鱼饲料主要有粉料和缓沉型膨化料两种,粉料需要用饲料机做成软颗粒再投喂,缓沉型膨化饲料需要用水泡软后投喂。
2.3.4苗种驯化
苗种从3厘米开始驯化,当水温为25-26℃时,每立方米水体放苗-尾,经过15天驯养,完全摄食人工饲料,鱼苗达到7-8公分(10克左右);当水温为28-29℃时,每立方米水体放苗-尾,经过30天驯养,完全摄食人工饲料,鱼苗达到12-13公分(30克左右)。
2.4工厂化条件下人工饲料养殖商品鳜
工厂化商品鳜的养殖条件同幼鳜一直,但在整个驯养过程中,饲养管理要非常细心,包括投喂饲料、水质管理、病害防控等都要做得细致。
2.4.1饲料投喂
放养全长10厘米以上经驯食人工饲料的鳜鱼种,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养殖效果。使用配合饲料的日投饵率为鱼体重的2%-5%,每天投喂2次;注意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投饲量,避免鱼体不适和浪费饲料。驯料时最好先用干性粉状饲料,将粉料用面条机或绞肉机加工成软颗粒饲料,根据鱼体大小调整饲料粒径,每斤干饲料加水0.33斤(水分含量33%),搅拌均匀后放进面条机或绞肉机挤压成面条状,再切成相应长度。在鱼苗完全摄食人工饲料后,可以继续使用粉料养成商品规格,也可以改用缓沉型膨化饲料,先用30%的水将饲料泡软,然后再投喂。投喂速度需十分缓慢,先用极少量饲料引诱鱼集中摄食,再慢慢向鱼群投喂饲料,每池鱼的投喂时间,不少于40分钟。当鱼群完全散开后,停止投喂。
2.4.2水质管理
每天需检测水温、pH值、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同时根据水质状况,最好接种益生菌,以消耗养殖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形成健康的养殖环境。调节pH值在7.0-8.0,控制氨氮小于0.3毫克/升,亚硝酸盐一般在鳜鱼池几乎没有。每天定期排污和冲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3、常见疾病及其防控
鳜鱼疾病以防为主,重点做好饵料鱼和水体的消毒工作。饵料鱼投放前用3%的食盐水消毒,防止带虫、带菌入池,7-9月是鳜鱼发病旺季,一定要注意提前预防,人工饲料投喂能较大程度降低病菌带入池塘的风险。工厂化养殖水体容易出现寄生虫,需每天对寄生虫进行监测,发现后要及时处理。这两年虹彩病毒对鳜鱼危害也很大,发病温度在25℃左右。工厂化养殖具有可以控制水温的优点,通过调节温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虹彩病毒的发生。
3.1病毒病
长期以来,鳜鱼病毒病都是鳜鱼产业的第一大“杀手”,高携带率和高爆发率让不少鳜鱼在养殖过程中夭折或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和产业带来了重大损失。鳜鱼病毒病目前发现的共有四种:即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虹彩病毒(MRV),鳜弹状病毒(SCRV)和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NNV)。鳜鱼养殖户习惯上把鳜鱼病毒病统称为“虹彩病毒”。事实上,ISKNV和MRV是α-虹彩病毒亚科的两个不同成员,是名副其实的虹彩病毒,当然ISKNV和MRV也是目前养殖鳜病毒病的主流病原。目前鳜鱼产业最为常见、危害最大的是第一种: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在这四种病毒中,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最为常见,临床一般表现为呼吸困难、鳃白、肝白,脾脏肿大坏死,发病率死亡率高达90%,基本会全军覆没。鳜蛙虹彩病毒(MRV)则病程持续期长至2-4月不等,急性感染也可见死亡高峰,通常呈缓慢但持续死亡状态,死鱼身体偏瘦多有畸形,似乎是绝食状态下能量衰竭死亡,总体死亡率20-60%不等,但持续期长又采食能力不足,鳜鱼整体生长十分缓慢。总体来说,ISKNV与MRV是属于虹彩病毒科的两个不同病毒属,ISKNV致死性强,发病急,死亡时间集中,是导致鳜鱼清塘的主流病原;MRV致死性不强,但存在长期持续感染现象。SCRV在春季低温培苗期比较多,高温期基本自动消失,商品鱼养殖阶段则非常少见。从危害程度来讲,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虹彩病毒(MRV)鳜弹状病毒(SCRV)。目前病毒病发病原因和条件较为复杂,没有研究表明携带虹彩病毒的鳜鱼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病,目前还未有统一有效的防控方案。但根据部分治疗成功的案例总结如下:
(1)首先改善水质问题,要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如三大指标超就要先调控,如正常也要例行解毒和改底;
(2)用中药去护肝益肾,因为鱼类的肾不同人,是生血器官,虹彩病毒就是一种败血症:鳃白肝白,内脏失血形成腹水,所以要补肾;
(3)治疗初期要禁喂鱼仔,直至一个疗程下来如果没漫游鱼和死鱼时,则可小喂一餐,选择饵料鱼偏小为上,约一餐过后都没死鱼可喂两餐,没死基本可以喂鱼仔了。如一个疗程下来漫游鱼和死鱼减少了,则进行第二疗程。如一个疗程死鱼和漫游鱼不减或有增,则停止治疗,建议止损;
(4)增加病鱼免疫力,通常用上一些能产生自身吞噬病毒细菌的细胞,增加免疫力;
(5)防止应激;
(6)不要泼带刺激的药物和抗生素。
3.2细菌及真菌性疾病
3.2.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由柱状嗜纤维菌引起,带菌鱼以及被污染的水和塘泥是主要传染源。
症状:病鱼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部分鳃丝有小出血点。病情严重时,鳃丝上附有污泥,形成明显的泥沙镶边区。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表皮也伴有充血发炎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鳃盏内表皮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开天窗”。
流行及危害:每年4月底至11月初是该病的流行时期,在15~30℃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越容易暴发流行,患病鱼死亡的时间也就越短。从鱼种至成鱼阶段均可受到该病的危害,患病后的鳜死亡率高达90%以上。诊断:用肉眼观察,如果发现其鳃丝肿胀,黏液增多并附有污泥,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即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用显微镜检查,可以取少量病变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其边缘部分有菌体聚集成柱状,即可诊断为细菌烂鳃病。
预防措施:
(1)鱼种在下塘前用10mg/L漂白粉,或用15~20mg/L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鱼体15~30分钟;
(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3)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2次,其用量视饲养水的pH值而定;
治疗方法:
(1)含30%有效氯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终浓度达到1~1.2mg/L;
(2)含有效氯85%的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到0.4~0.5mg/L;(3)用五倍子泼洒,使其浓度达到2~4mg/L。
3.2.2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由嗜水气单胞菌所引起,直接接触传播。
症状:患病早期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眶周围、鳍条基部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部分病鱼胃内还有少量食物。当病情严重时,病鱼体表各部分呈现严重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后可见腹腔内红色浑浊或淡黄色透明腹水,胃内无食物,部分病鱼的肠道充有气体。鳃、肝、肾的颜色均较淡,呈花斑状。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肿大。病鱼严重时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
流行及危害:3月中旬到11月底,是细菌性败血症流行的时期,尤其是水温在25℃左右时,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时期。该病在精养池塘发病率高,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
预防措施:
(1)鱼种下池前用15~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20分钟;
(2)流行季节,用生石灰浓度为25-30mg/L化浆全池泼洒,每半个月一次。
治疗方法:
(1)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的药物浓度达1~1.2mg/L;
(2)含有效氯85%的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使水中药物浓度达到0.4~0.5mg/L;
(3)每千克鱼每天用氟苯尼考5-15m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用3-5天。
3.2.3白皮病
病原:病原菌主要是柱状屈桡杆菌,曾称为鱼害粘球菌。由于鱼体受各种机械性损伤后病原菌侵入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背鳍基部或尾柄出现白点,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背鳍及臀鳍间的体表及尾鳍处都呈白色。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倒悬水中,时而作挣扎状游动,直至死亡。由于操作不镇或车轮虫等原生动物寄生而侵伤鱼体,病原菌乘机而入引起发病。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鱼苗鱼种,6~8月为流行季节。病程为2~3天,死亡率可达30%左右。诊断:根据病鱼背鳍基部以后的体表发白,检查有机械性损伤因素,镜检有大量的杆菌存在。鳍条、皮肤无充血和发红现象。
防治方法:
(1)用10mg/L浓度的漂白粉浸洗,隔天浸洗1次,3次见效;
(2)用1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30分钟;
(3)全池遍洒漂白精(含有效氯60%),使池水成0.5~0.6mg/L;
(4)用浓度为12.5mg/L的金霉素溶液浸浴病鱼30分钟;
(5)每千克鱼每天用氟苯尼考5-15mg,拌饲投喂,每天一次,连续3-5d。
3.2.4水霉病
病原:病原体为水霉,以游动孢子传播。症状:初期感染,肉眼难以看到症状,随着菌丝在伤口处繁殖,肉眼可见白色或黄色棉絮状菌丝,感染了水霉菌的鱼卵,其卵膜外部生着菌丝,呈毛绒状。感染了水霉病的病鱼,肉眼可见病鱼的体表和背
鳍硬刺顶端有白色絮状物。由于霉菌能够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消瘦而死。
流行情况:国内主要流行水霉和绵霉,其适宜的繁殖温度为13-18℃。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一般越冬期间、春末夏初季节易发病。
诊断:肉眼可见创伤处附有黄色、白色棉絮状丝状体;取病灶处组织制作封片发现大量菌丝,即能确诊。
防治方法:
(1)保持良好水质,全池遍洒食盐及小苏打(碳酸氢钠)混合剂(1:1),使池水成8mg/L的浓度;
(2)亚甲基蓝1.5~2.0mg/L浸泡,每日1次,连续2~3次,换水1/2以上;(3)水霉净0.3~0.5mg/L,每日1次,连续2~3次,每日换水1/3左右;
3.3寄生虫病
3.3.1车轮虫病
病原:由车轮虫寄生而引起。车轮虫离开鱼体后可以生活1~2天,通过直接接触鱼体而传染。水、水生生物和渔用工具均可能成为该虫体的传播媒介。
症状:少量车轮虫寄生在规格较大的鱼体上时,没有明显的症状。若是寄生在鱼苗或者鱼种上,就会引起鱼体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车轮虫在鱼体体表和鳃部不断移动,造成寄生处上皮细胞受损,使身体的部分甚至全部变成灰白色,有时还可能使受感染鱼出现白头白嘴症状。严重时病鱼体色发黑,失去光泽,摄食不良,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呈跑马状。有时又成流行的高峰季节是4-8月,水温18-28℃。
诊断:对鳃组织制作封片,发现大量车轮虫,即能确诊。
防治方法:(1)以前防治车轮虫主要是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7mg/L,但是鳜鱼对硫酸铜敏感,常常造成鱼死而虫不死的局面;
(2)在养殖的过程中,可以定期使用氧化型底改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定期使用天然无药残驱虫剂进行有效的防止,可以大大减少车轮虫病的发生。
3.3.2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的幼虫感染。
症状:首先表现为不摄食,体表尤其背部以及鳃部形成大量小白点,进而分泌大量粘液而形成囊泡。虫体寄生在鳃上,引起鳃表粘液大量增生、脱落,继而受细菌感染而发生烂鳃。
流行及危害:水温25℃以下,发病率较高,水温27℃以上发病较少,该病是鱼种阶段的危害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防治方法:
(1)一般用福尔马林,浓度15~25mg/L,隔天再泼洒一次,共用药3~4次;或用食盐2%~3%浸浴;
(2)根据调节水温升高或降低来控制小瓜虫病发生,保持水质清洁,流行季节水温保持在26℃以上,保持一周。
3.3.3孢子虫病
病原:粘孢子虫。
症状:病鱼体表和鳃皮肤隆起大小不一的白点或泡状物,内为孢小虫的胞囊。寄生在鳃部,引进鳃组织充血发炎,影响正常呼吸或导致鳃丝破裂出血。
流行及危害:从春末至秋初较为多见,对鱼种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
(1)对鱼种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将病原体带入;
(2)晶体敌百虫(90%以上)全池遍洒,使池水呈0.1mg/L,连用3~5天,可减轻病情;
(3)使用灭孢灵0.1mg/L,泼洒治疗。
3.3.4指环虫病
病原:指环虫寄生引起。
症状:患病部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病鱼鳃部肿胀,打开鳃盖,可见鳃上有乳白色虫体,部分病鱼侧游,相应挤擦。
流行及危害:该寄生虫最适宜繁殖温度为20~25℃,主要流行春未和夏初。虫体寄生在鳃部以鳃组织和血细胞为食,导致鱼体贫血、消瘦、死亡。诊断:低倍镜下发现每个视野有5~10个虫体,即可诊断为指环虫。
防治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