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环境中,尤其是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的注意力往往会分散,有些甚至会在输液时使用手机娱乐或者不小心入睡。这种情况下,药物输液完成后,患者可能并未及时察觉,进而产生对可能进入体内空气的担忧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这种情况下,患者通常会急忙呼叫护理人员,表达对空气可能通过输液管进入血管的担心,及其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如何做好输液工作,掌握好输液拔针时机,在静脉输液后防止少量空气进入血管。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液体通过其重量产生的正压力和大气压力共同作用,顺利进入人体的静脉系统。这个过程基于一个核心原理:静脉内的压力低于液体重量与大气压的组合压力。因此,靠大气压力单独作用,空气是无法进入血管的,暗示着静脉压力实际上高于大气压。在输液未加压的情形下,空气栓塞或静脉血回流的情况并不会发生,这避免了在液体输送完成后换液或拔针时因担心空气进入血管而产生的问题。长期以来,有观点认为不及时更换液体或拔针会导致空气栓塞,但这种理论在不加压输液的背景下并不成立。
进一步地,液体输送完毕后,如果针头未即时移除,一些人可能担心血液会逆流出血管。但是,如果理解了静脉输液的基本原理,就会知道人体静脉血压高于大气压。因此,一旦输液管中的药液压力消失,静脉血液自然会流回输液管。然而,这种回流不会无休止地持续。当输液管内的血液压力增加至与静脉血压相等时,血液回流便会停止。所以,尽管输液结束未立即拔针可能导致短暂的回血现象,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不断。
静脉输液的危害
直接通过静脉注射的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绕过人体的自然过滤机制,迅速作用于身体各个部位。尽管这种方式使药效快速显现,但快速见效并不代表治疗效果更佳或更安全。实际上,直接注射可能带来更高的风险。例如,为减少注射次数,大量药物可能一次性注射,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不溶性微粒的注射剂可能含有微小颗粒,这些颗粒可能在体内积累,导致血管阻塞、静脉炎、肉芽肿,甚至引发严重的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另外,药物注射可能引起发热反应,这反应由药物、输液设备或操作不当引起,表现为发冷、发热、恶心、头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静脉注射的常见不良反应还包括过敏、水电解质失衡、容量负荷问题等,这些反应可能在输液开始时或进行中的任何时间发生,有些甚至在输液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才显现。
此外,静脉输液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手段,对无菌操作的要求极高。药液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的污染,或是注射部位的消毒不彻底,都可能导致病原体进入体内,引发从轻微的局部炎症到严重的败血症。医院内输液室患者众多、病种复杂,还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尤其在流感季节,更易引发流行病。
静脉注射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包括医疗资源的支出和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间接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安全性和经济因素,慎重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