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时尚工厂内幕
揭秘时尚工厂内幕
Time 2015-08-31 09:33:15 情感驿站
做魅力女人
candace
时尚圣经《欲望都市》和《穿prada的女魔头》不管是小说还是影像,都最大程度地俘获了大众的心,并再度引发一阵阵时尚风潮。究其实质,人们的好奇和窥探欲使其大获成功。如果那些都是纯属虚构,那本文则带你去看看真实版本的时尚达人,看看她们的爱情和生活,听听她们的喜怒哀乐……
专栏作者的派队
《穿prada的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Prada)的原著作者维斯贝格尔很大程度上在这部小说里在讲述自己曾经的亲身经历。她当年同样在大学毕业之后,便进入了美国著名的时尚杂志《Vogue》编辑部中担任主编助理,经过一年的工作磨砺之后辞职。作为时尚大*中的一员,维斯贝格尔参加各种派对盛会便是她工作中的一部分。
电影里,女主角取代高级助理陪伴米兰达去巴黎参加时装盛会,一个出身名门、身份显赫、品位不凡的“文学界的天才少年”对她频送秋波……最奢华的礼服、最美味的香槟、最有钱有品的名媛绅士、最红最有型的模特和最天才的设计师们(John
Ganiano 、GIiorgio
Armani等),当然还有大牌的时尚专栏作家和时尚编辑们。那些《名利场》、《人物》上的Cover
girl 或Cover boy
就从她眼皮底下走过,而她早就已经习以为常,说不定还与其中的人发生最香艳的故事……
说到派对,就不得不提《欲望都市》,不得不提作者Candace
Bushnell。因为她是不折不扣的纽约Night
life(夜生活)女王。像《欲望城市》的女主角凯莉一样,Candace
身材不高、爱穿高跟鞋、体形很性感、大波浪金发、抽烟,她钟爱名贵的高跟鞋,在派对上,她永远狂饮粉红色香槟,奇怪的是,这种酒竟被她喝成了时尚。她永远只穿PRADA的时装,但绝对能穿出千变万化的味道。中学生式样的羊毛衫、险些露臀的蛇皮短裤及成熟性感的低胸晚装,穿在她身上如名模一般。
Candace
18岁到纽约后,一直为各种女性杂志当记者和自由撰稿人,因为工作的缘故,她一直混在纽约最时尚的场所。年近30的时候在纽约《观察家报》上开辟《欲望城市》专栏,矮小风趣的伍迪·艾伦、俊美健硕的PRADA男模和严肃的前纽约市长朱利亚等名流都是在她的朋友名单上,用她自己的话说:“纽约,就是Night
life调情。”
时尚杂志的专栏作者,除了这些名媛之外,还有部分本身就是制造时尚的设计师。Vivienne
Tam,谭燕玉,近年来就成为了《时尚》集团旗下杂志的专栏作者。这位中国面孔的设计师被称为纽约时尚界东方时尚的化身,被西方媒体冠以新一代中国代表。2000年她撰写《中国风》(ChinaChic)一书,通过时装到家居用品等,阐明东方生活文化的时尚概念。除了设计她自己的服装品牌之外,业余时间给大杂志写专栏传播自己对于美和时尚的感悟,同时也收获了不小的美誉度,不论是她的品牌还是对于她自己。
相比国外的时尚杂志的专栏作者,国内的专栏作者生活也多姿多彩。杨二车娜姆就是一个代表。她早期在《女友》开设专栏,现在在《时尚——中国服装》开设。
“头戴一朵花”、中国风的大红大绿的旗袍已经成为了她的LOGO。凭其传奇经历和豪爽个性深受各大派对的亲徕。
崇尚的时尚圣经
说到时尚圣经,当然首推《欲望都市》和《穿prada的女魔头》。《欲望都市》是发生在纽约曼哈顿四个单身女人身上的故事。她们都事业成功,都时髦漂亮,都已不再年轻却自信魅力四射。她们在这充满欲望和诱惑的都市里,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归宿。小说里的凯瑞嗜高跟鞋如命,Manolo
Blahnik是她的最爱,穿细高跟鞋在人行道上疾跑对她来说是小菜一碟。主演莎拉·杰西卡·帕克凭此演出获选“最有时尚感的名流”。42岁的莎拉被人称作“纽约街头时尚风向标”。可见时尚圣经的功力的确不小。
初出茅庐的小说家维斯贝格尔写了一个关于时尚圈的办公室故事,并因此一夜成名。此书曾排列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长达6个月之久,还在27个国家出版。其中译本已由译林出版社推出。小说中,刚刚大学毕业的安德里亚通过考试,进入挤满时尚杂志办公室的伊莱亚斯大楼,从此改变了这个小镇女孩的人生。在令人眼花缭乱又局促不安的《天桥》杂志,她开始担任米兰达初级助理的恐怖生涯,指望通过这份众人仰慕的工作实现应聘《纽约客》的愿望。终于,在巴黎的时装秀场,不知名的助理对时尚界了不起的传奇人物说出了惊天动地的话。她走出了办公室女郎的黑夜,然而并非所有都能再度寻回。
近些年一直备受时尚以及文艺界认可的是约翰·伯格。1950年代开始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有多部艺术专著问世,如《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等,小说《G》(1972)获英国布克奖。最近20年间,一直生活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特别是《看》这部批评著作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本雅明的遗风。其《毕加索的成败》和《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而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虽然已经过世,但是她的影响力却未消散。美国流行的保守派刊物《New
Repubic(新共和)》设问:本拉登、萨达姆和桑塔格有什么共同之处?答案是:三个人都要摧毁美国。被称为“美国公众的良心”、“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的她,著作颇丰。1977年,她出版了对新闻摄影的思考《On
Photography(关于摄影)》;其后,《Illness as
Methaphor(疾病的隐喻)》、《Aids andit’s
Metaphors(艾滋病与它的隐喻)》、《The Vulcano
Lover(火山情人)》、《In
America(在美国)》等。大众媒体迫不及待地将她包装成文化时尚的新宠;另一方面呆板的学院派无法将桑塔格归类于哪个标签,只好匆匆忙忙用“新知识分子”的时髦术语冠之。
此外,艾本斯坦的《势利——美国上流社会解读》也于今年被翻译成了中文。该书通过对当代美国流行风尚的细致描写和辛辣调侃,艾本斯坦不仅将其观察延伸到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品位、职业、教育、*治、饮食、文化、时尚……以权力、金钱、门第等为基础的上流阶层,逐渐让位给了掌握符号、时尚和品位的新兴精英,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新的阶层划分标准。谁比谁更有势利优势,谁就比谁更时尚——这就是美国当代上流社会的另类特征。
国内,瘦马便写了一本《时尚:幕后的策动》。身为时尚集团《男人装》杂志助理出版人兼主编。如何进入时尚类杂志行业工作?如何策划专题?创意观念意味着什么?起一个好标题为什么需要六个小时?品位训练有速成法吗?涉及面从一本杂志的封面设计、标题文字的处理到时装大片的拍摄以及边栏文字的撰写……想要成为时尚编辑看此书绝对收获颇丰。
以上种种圣经之所以得到追捧,原因在于读者太想搞明白:时尚界究竟是怎样一个既有诱惑又令人恐惧的魔力磁场?放心吧,设计师们都搞不明白呢。
时尚达人的爱情
时尚达人们工作不仅多姿多彩,她们的爱情也也都成为小说题材。再来说Candace
这个富有才气且个性十足的美女,她的爱情的确非常戏剧化。这位大龄女青年,只用了8个星期,就让比自己小10多岁、身高1.95米的芭蕾舞英俊小生拜倒在石榴裙下闪电结婚。让欧美的媒体大吃一惊!“婚姻是男人的发明,让女人一辈子不快乐。”、“门口有了男保安,还要老公干嘛?”都是Candace
的原话。尽管如此嚣张,但是追求她的男人可以在纽约排成几条街。19岁,她与一名34岁的流浪画家堕入爱河。男友穷得住在阁楼上,每天凌晨4时开动一部古怪的机器疯狂作画,而她不辞辛苦甜蜜相伴。这个身高仅到她膝盖的小矮人居然和她同住,专门买炸鸡给她作夜宵。她最难忘的时光是男友第一次成功举办画展,两人乐得对饮香槟至天明。如今她功成名就,他仍在漂泊。
美国的《Night life》里写到:“十年青春中没人知道Candace
换了多少男人。Candace Bushnell
31岁时终于碰到了生命中的克星:纽约富有的出版商朗·格罗蒂,也就是《欲望城市》中‘Mr.Big’的原型。‘朗是那种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男人。我平生第一次戴上他给我的订婚戒指时,却怎么也透不过气来,仿佛正在溺水而死。不,我想我在美国决不能结婚!’那时的她已从《时尚》等女性杂志的记者成为专栏作家,并将大受欢迎的《欲望都市》专栏结集成书出版。她拿到新书校样那天,正是朗和她分手之际……”不是不动心,只是未到动心时,如今朗和Candace
各有家庭,往事只能留在风中。
此外,Kate
Moss的前男友就是英国某时尚杂志总编辑杰斐逊·海克,当时正值Kate事业最低谷,杰斐逊·海克力挺她,才让Kate
Moss重新成为超级名模并再度成为广告商的宠儿。只是当Kate再度光芒四射的时候,两人却已经分手。真的只能共患难不能共甘甜?让人觉得时尚圈和娱乐圈太多相似,男男女女都有太多诱惑太多选择。
相比Candace
Bushnell,国内的时尚达人们也不逊色。《时尚芭莎》的主编苏芒和她的法国老公过这甜蜜且奢华的生活。而杨二车娜姆和挪威外交官石丹梧爱也爱得轰轰烈烈,分也分得干干脆脆……
时尚编辑的艰辛
时尚编辑的确是耀眼、夺目令人羡慕的好职业,尤其是对于虚荣心很强的女孩子。近距离接触大牌设计师,受邀参加各大品牌秀,出入各大酒店及豪华展览中心……比如,Dior
、Chanel
、D G等的春夏或者秋冬发布会,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永远为《VOGUE》杂志的主编而留。
但是,这些都是表面光鲜。有些待遇只为顶级杂志的主编而留,如果你不在其位,那么你就很可能遭遇到《穿prada的女魔头》里的小助理的状况。特别是国内,时尚编辑的待遇远没有在国外那么受肯定。国外《BAZAAR》的服装编辑在办公室等待各品牌的推广代表带着当季最热门的款式来拜访,顺便研究一下珠宝设计和英国皇室;而国内的编辑则要亲自去联系了。在国外,时尚编辑达到中产阶级不成问题,国内,顶级杂志的资深编辑最多每月1万左右,大多都停留在5000左右。
身处时尚的行业,发布会、酒会却又特别多,到处都是名牌追随者并超势力的圈内人,你要是穿个大众品牌小心酒店服务生或者门卫不正言瞧你。一般来说,时尚编辑都有几件压箱之作留着活动之用,装置费只有拿微薄的工资了,要么有个懂设计的朋友为你设计服装,花不了什么钱,至少让那些势利的人看不出大牌还是小牌,还可以美其名曰“高级定制,只此一件!”正如一个时尚编辑同行说:“钱,做这行,是赚不到的。如果你想用这行来养家糊口又包持良好的外形,没戏!”
国外知名的时尚媒体记者几乎都是“混得一张老脸”,他们的Face决不亚于大牌设计师的logo。那些大主编们50多了60多了照样穿梭于各大时尚秀场看台,而且是越老越有魅力越被认可。不过国内大不一样,时尚编辑是青春饭。时尚圈更新太快,编辑们的压力来自竞争者,也来自于领导,更来自于自己。天天都像“截稿期”,个个编辑都像有“截稿期综合症”。
看看国内秀场看台上的女孩子,超过30的寥寥无几。很多时尚编辑做够5年之后,大多纷纷转行。有的凭借已经建立好的品牌资源自己开公关公司,有的从媒体跳到国际奢侈品牌做了企业中层或者高层(比如DIOR腕表的市场经理万蓉以前就是时尚编辑),有的自己尝试转型成为时尚作家,有的女孩子趁工作之余便嫁个有钱人做起了有钱太太,还有的则选择移民或者出国再深造……原《ELLE》杂志的主编尹岩就辞掉主编开始创立自己的瑜伽事业。
所以,不要被那些奢华的服装和派对所迷惑,因为时尚本身就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游戏。时尚,决不会是雪中送炭,最多只是锦上添花。
本文地址: